当前位置:主页>演艺音乐>综艺>正文

“话剧陕军”来了!又“土”又好看(2)

2022-10-24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京百家 点击:

分享到:

柳青从一个带有一些“洋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一个与乡亲们心连心的“庄稼人”的过程,精准地体现在“圪蹴”这个泥土气息浓厚的动作上。“圪蹴”是陕西关中方言“蹲”,也是关中农民习以为常的动作。柳青的扮演者林波说,“圪蹴”是专门设计的动作,它代表柳青把县委副书记的官架子放下,从动作行为到内心感受都去贴近农民。

在《路遥》的舞台上,面对生活拮据,路遥动过为老板写传记赚钱的心思;《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后,听到批评的声音,他极其苦闷……犹豫徘徊过后,他再次鼓起劲来,回归文学初心。“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路遥,看到他的内心冲突,看到一位作家终生的劳绩和使命。”评论家肖云儒说。

面向市场改革创新不止步

如今西安话剧院已经走过69个年头。前身是成立于1948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文艺工作团的陕西人艺即将迎来74岁生日。这两个伴随共和国成长的文艺院团,见证、参与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西安市建西街163号陕西人艺的办公楼后,有一个能容纳200多位观众的小剧场。它建成于2011年,是当时西安第一家话剧专业观演环境的小剧场,也是陕西人艺面向市场求发展的起点。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下,话剧日渐式微。为了激发文艺院团活力,2009年,国家开始对国有文艺院团“事转企”改制。不少院团在变革带来的动荡中开启了复杂且艰辛的探索。

2012年,李宣担任院长时,陕西人艺已经连续7年没排演大戏,日常在岗的员工只有12人,账面余额1万多元。怎么让剧院活下去成了摆在她面前的头等大事。

“剧目是立院之本,该做的就是排戏。”李宣说。在无编剧、无演员、无观众的情况下,李宣和其他八个职工组成了“剧目股东会”,自掏腰包、自编自导自演了陕西人艺的第一部小剧场话剧《欲望酒吧》。为了宣传话剧、考察市场,“股东们”创作之余到西安市各个人流密集的地方发宣传单,邀请观众走进剧院,聊一聊他们对话剧的看法。

从第一场演出只有一个观众,到连演36场场场爆满,《欲望酒吧》不但实现盈利,更让陕西人艺看到回归主业,走向市场的曙光。2013年,他们趁热打铁连排13部小剧场话剧,通过一个又一个剧目,摸索管理机制,储备艺术人才。同时,陕西人艺邀请西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团队,对员工薪酬福利进行了企业化改革,用目标责任制配合绩效薪酬体系激发出员工创作演出的积极性。

同一时期,西安话剧院也在摸索现代化文化企业改革。“万变不离其宗,剧目质量就是生命线。”任雪迎说,“在确定选题后,我们把项目负责制落实到剧目的创作、演出、宣发、文创全流程,为排好剧、闯市场打牢基础。”

在坚守与变革中,陕西话剧院团迎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和消费能力提升,话剧以独一无二的现场感和艺术张力俘获众多观众的心,走进剧院重新成为潮流。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话剧演出总场次1.61万场,票房收入达到23.89亿元,消费主力是18至39岁的年轻人,其中“95后”“00后”消费者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

比起单纯欣赏演出,年轻的话剧观众们更追求体验感和获得感。

为了满足观众新期待,让剧目可观看、可互动、可分享,剧院在舞台外下的功夫并不比舞台上少:演出前,配合购票电商平台推出宣传海报和文字介绍,在剧院大厅摆放海报展板、宣传册和文创产品营造打卡拍照的氛围,演出后,发布高清剧照、组织签售和观众见面会活动,浏览社交媒体收集观众反馈……

“随着市场发展,院团从创排剧目、运营推广、版权保护、周边开发多点发力,打通话剧产业链上的每一环。这是话剧院团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是我国话剧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李宣说。

Copyright © 2021-2024 JINGBAIJIA.CN 京百家 版权所有 站点合作:350872411@qq.com
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京ICP备1700094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