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徐九经升官记》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创作演出的一部作品,根据传统单口相声《姚家井》改编,首开京剧文丑当主角,唱、念并重的先河,大段的唱腔和诙谐、幽默的人物性格成为其突出特点。越剧《五女拜寿》以父亲的宦海生涯为背景,通过父母与五个女儿之间亲疏远近的描写,给人以道德、人伦、情与义等多方面的教诲,风格清新、结构紧凑、庄中有谐,可以看到贯穿其中的创造精神及独特的审美表达方式。花鼓戏《喜脉案》讲述了玉叶公主未婚先孕,众太医入宫应诊,巧言其“风邪入内”,太医胡植出于正义之心,毅然面帝直言,后帮助公主出逃,自己却问斩法场,在真情的感动下,全剧以喜剧收场,这是一出具有很好观赏性的作品,在遵循花鼓戏艺术特点的同时,大胆地对音乐进行改革,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精神,达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有机融合。楚剧《狱卒平冤》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围绕寒门书生杀人冤案的判决,揭示了官府的昏庸、狡诈,表现了狱卒不怕风险、舍身救人、伸张正义的无畏精神,作品多有精彩之处,为此后的传统戏改编树立了范本。梨园戏《节妇吟》描写封建社会妇女的辛酸命运和悲惨人生,以此提炼出对于整个中国妇女命运的认识。高甲戏《凤冠梦》《玉珠串》皆为讽刺喜剧,前者讽刺与歌颂交替展开,获得了生动的喜剧效果;后者围绕中心道具“玉珠串”的失而复得展开,使各色人物的行为、心态在一系列喜剧情节中得到展露。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展现了人物勇敢的爱情意识、生命意识和对封建主义的反叛意识。豫剧《七品芝麻官》以喜剧的形式塑造了七品芝麻官唐成的正直不阿、不畏权势、敢同恶势力作斗争的形象。还有根据明传奇《焚香记》改编的蒲剧《青丝恨》,根据明朝周朝俊同名传奇改编的豫剧《红梅记》等,皆体现了传统戏情节曲折、人物命运跌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审美价值的特点,这些作品娴熟地驾驭和运用传统戏曲艺术的形式技巧,是历史题材戏曲创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2001年,昆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在政府有关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发展局面。新世纪以来,一大批经过加工改编的传统经典名剧上演,如《牡丹亭》《玉簪记》《白兔记》《钗钏记》《琵琶记》《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长生殿》《绿牡丹》《西厢记》《紫钗记》《荆钗记》《比目鱼》《风筝误》《1699桃花扇》《红泥关》《西园记》《怜香伴》《关汉卿》《续琵琶》等。一批优秀新创剧目上演,如《公孙子都》《班超》《少年游》《红楼梦》《景阳钟》《贵妃东渡》《汤显祖与四梦》《司马相如》《十面埋伏》《椅子》等。
少数民族剧种和题材的创作以民族化、地域化、风格化、多样化的表现内容和艺术手法丰富了历史剧创作。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戏剧的继承是少数民族历史题材创作的一大亮点。如八大藏戏《智美更登》《苏吉尼玛》《诺桑法王》《卓娃桑姆》《朗萨雯蚌》《文成公主》《顿月顿珠》《白玛文巴》,在一个个佛经故事演绎中,使观众领会佛教的神圣和虔诚,得到艺术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此外,傣剧《南西拉》、壮剧《和睦皈朝》、侗戏《吴勉》《丁郎龙女》、藏剧《汤东杰布》、白剧《白洁圣妃》《苍山会盟》《望夫云》、蒙古剧《满都海斯琴》《别力古台》,根据蒙古族民歌、长调民歌、蒙古族民俗创作的《黑缎子坎肩》《乌日苏勒图》《巴图查干情缘》《阿拉腾鸿达嘎》等一批新创剧目涌现。这些剧目采用各自民族的语言、音乐和表现形式,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式讲述了本民族的历史和生活,情节新颖,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
在少数民族历史题材戏曲创作中,一批汉族的地方戏剧种如评剧《契丹魂》、歌仔戏《羯鼓汉箫》、桂剧《瑶妃传奇》、婺剧《昆仑女》、高甲戏《金刀记》、晋剧《边城罢剑》、京剧与藏剧合作的《文成公主》等,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审美景象。
戏曲现代戏创作在实践中走向成熟
京剧《红军故事·半条棉被》
改革开放40年来,戏曲现代戏为中国戏曲的继承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累了丰硕的成果。由于社会和历史原因,戏曲现代戏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
用戏曲艺术的形式
书写变革中的时代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借思想解放之风,剧作家们书写变革中的时代生活首先选择了喜剧形式。莱芜梆子《红柳绿柳》既有喜剧性又极具讽刺意味。花鼓戏《牛多喜坐轿》通过对特殊时期人们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客观揭示,让人们对错误路线带来的灾难有了深刻认识。商洛花鼓戏《六斤县长》塑造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得很好的六斤县长的喜剧形象。宜春采茶戏《木乡长》在轻松、活泼的氛围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中塑造了品行高尚、敢于和腐败分子作斗争的乡长形象。花鼓戏《八品官》塑造了一个敢于牺牲自我、勇挑生产队长重担的喜剧人物。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讲述“倒霉大叔”常有福与“文革”中被批斗游乡时偷偷递给他一个馍的魏淑兰在“文革”结束后终成眷属的故事。莆仙戏《鸭子丑小传》、花鼓戏《嘻队长》等,以喜剧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讲述改革开放初期基层干部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故事。还有川剧《丑公公》、京剧《一包蜜》、花鼓戏《镇长吃的农村粮》、阿宫腔《三姑娘》、汉剧《马大怪传奇》、吕剧《魂归故里》等,都是以喜剧的形式出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