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建立先生是戏曲表演功底扎实的“台柱子”。作为土生土长的余姚人,他自14岁踏入余姚县姚剧团,拉过大幕、搬过道具、跑过龙套,又一路从B角演到了A角。看看他曾经在舞台上创造的角色吧:方铁军、肖长春、李石坚、欧阳平、华为、李胜、小皮匠、惠生、乔老爷、钱雨林、曹锦棠、杜文、何宜度、小和尚、张少成、祝开文、汪志超、宋丹萍、樊家树、金育青、王金发、孙二勇、野猫子、立春、杨万通、柳会计、王阳明、严子陵……演一个,活一个;演一个,成一个。姚剧上演的清装戏、现代戏、西装旗袍戏和新编历史戏这四类剧目,他都担任过主演,这些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离不开他长期的舞台经验积累,更离不开他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并由此形成了其独特的表演风格。
其次,建立先生是在艺术上善于创新的“有心人”。创新精神是一个有追求的艺术家必备的精神品质,这也是创作者为艺术家而不是“工匠”的本质特征。据我观察,建立先生在姚剧表演上的实践创新,是通过从技、象、意三个层面的不断探索来实现的。试以2001年建立先生主演《女儿大了,桃花开了》中的“柳会计”为例。在人物塑造上,建立先生先从“技”入手,为他饰演的人物精心设计了一个“勾脚”动作,即人物每一次上场,都要勾一下脚,包括前勾、后勾,左勾、右勾;直勾、花勾;急勾、慢勾;长勾、短勾。这个动作成为了柳会计这一人物性格化表达的招牌标识,既幽默风趣,又富有美感。而要完成好这些动作,需要扮演者具备良好的身心的舒展态、肢体的柔软度以及节奏的把控力,没有高超的表演技能是无法实现的。再以“象”作导引。即通过“技”来塑造人物性格,再通过“象”来检验“技”运用的必要性、准确性与生动性与否。比如,柳会计每一次出现的勾脚动作,都有丰富的潜台词,一定是其此时此地、彼时彼地的人物情绪、心理感觉与环境条件综合因素作用下的形象表达,既要生动,更要准确,这样才能抵达“象”的高度。最后是用“意”来升华。这个意,就是演员的胸中沟壑,就是演员对人生的理解与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溶为一体后所传递给观众的人生况味。由“技”达“象”,由“象”升“意”,由“意”传“志”,这就是建立先生在姚剧人物塑造上的生花之笔与点睛之功。而在他后期主演的讲述余姚先贤的历史剧《王阳明》和《严子陵》这两部倾情之作中,他的表演更富有厚重的沧桑感,沉甸甸的历史人物与建立先生的艺术人生有着某种精神上的契合,先贤的思想照亮了余姚的文明,而建立先生的舞台表演又与余姚文明交相辉映,直抵当代观众的心坎,堪称为技、象、意三者有机溶合、生动表达的范例。
在姚剧《王阳明》中饰王阳明
最后,更重要的是,建立先生是改善姚剧剧种气质的“领头羊”。戏曲的剧种气质,是指中国戏曲的某一剧种从整体上区别于另一剧种的根本特点,它具有独特性、内在性、整体性及相对稳定性的特质。剧种气质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域文化与集体人格、剧种的戏曲渊源与发展历史、剧种的代表剧目、代表人物和方言音乐等。戏曲剧种的气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戏曲剧种的艺术品格。我的研究生莫霞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戏曲的剧种气质——以姚剧为个案研究》(曾获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奖)中指出,姚剧的剧种气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乡土化、现代化与喜剧化。其中,乡土化是指姚剧擅演农村戏;现代化是指姚剧善演现代戏;喜剧化,是指姚剧富有诙谐幽默的特点。我认为,她的概括是合适的。
说到姚剧的气质,就不能避开姚剧的历史。姚剧发韧于浙江余姚,以本地方言演出,是从泥土里、村巷间以及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一门年轻的艺术,到1956年才正式列入正规戏曲剧种。自那以后,历经几代姚剧人的努力,在唱腔、舞美、表演、剧目等多方面发展完善,由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日益成长为善于敷衍戏剧故事的综合舞台艺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建立先生所在的姚剧团,是传承和发展姚剧的唯一专业院团,故也称“天下第一团”。上海戏剧学院资深教授朱国庆曾这样评价姚剧:“如同看到了一位纯朴的农家女儿,尚未受到城市的污染,朴实的表演、朴实的妆扮、朴实的唱腔、朴实的故事,使观众们眼前一亮,仿佛闻到了一阵阵浓郁的泥土芳香。”
诚哉斯言。姚剧年轻而又富有生命力,她纯真无邪,灵动可爱,没有包袱,少有城府,充满着生命的朝气与无限的活力。这是她的优长,但也是她的短处。相对于其他历史悠久的成熟剧种,她积淀不太深,家底不算厚,技艺不为高,绝活不见多。当然,如果姚剧仅仅是一支秀美的乡野俚曲,那也罢了,偏偏她出生豪门。作为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儒气与农气并存的余姚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无数举世瞩目、光辉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历史上,余姚真是江南人文荟萃之地啊!有经学世家虞氏家族,浙东史学派鼻祖黄宗羲,思想大家、教育大家王阳明,更有姚江学派、王学七派、浙东史学派等众多文化学术群体。而余姚地区的戏曲活动,也是繁盛久矣,远可溯至宋元明时期姚江地区孕育的南戏与余姚腔,近可归宗晚清民国时期风靡一时的余姚滩簧,戏曲的基因一直流淌在余姚人的血液之中。余姚的戏曲人物亦不可胜数,有戏曲理论巨作《曲品》著者吕天成,“吴江派”戏曲作家叶宪祖,另有陆锦花、戚雅仙、徐天红等一批越剧表演艺术家。还可举一个我熟悉的例子。历史上,余姚为我供职的上海戏剧学院就贡献过多位重量级人物,如戏剧理论家、教育家、上海戏剧学院原创始人之一顾仲彝先生,导演、戏剧理论家、教育家、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朱端钧先生,文化学者、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余秋雨先生,戏剧理论家、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孙惠柱先生。如此一盘点,我想,完善姚剧剧种的气质,就成为了每一个有追求的姚剧艺术家的不二选择。也许正是怀有这样的担当意识,这么多年来,我能明显地感受到,建立先生以此为己任,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有价值的工作。我试着用“前后照应,内外结合”这八个字来对他所作出的努力作一概括,不知道是否恰当。
所谓“内外结合,前后照应”,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