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霍夫曼最为人所知的胶皮鸭质地不同的,此次展览也展出了一组毛茸茸的巨型动物——《胖鼠》《肥猫》和《胖熊猫》。三个动物身上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羊毛绒地毯,它们的姿态源于数字屏幕后面的当代生活,它们的“躺平”为我们生活在当下的状态提供了注脚。
把不同的角色放大来看——我们会遇到一只老鼠,它坐享其成地享受着我们所创造的丰裕生活;同样地,《肥猫》再也不用去追捕老鼠了,在当下的社会,猫被驯化为人类伴侣、同伴,可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成为可爱的化身;而熊猫已成为一种随性、躺平的生活方式的指代。
《肥猫》
《肥猫》
公共艺术与它的稍纵即逝
展览集中展现霍夫曼和他的工作室多年来在公共空间当中创作出的重要作品。
艺术评论家们认为,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存在内外两支,内省的一支由形式到观念,在不断地自我批评中成长;外向的一支寻求作品的公共途径与公共价值,在印刷、电视、电影乃至网络时代重建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霍夫曼的作品就属于后者——从一开始,与公众沟通、交流与互动是他的艺术作品的主题。现场放映的影像片段呈现着一只巨大的叼着挎包的狐狸怎样被搭建起来,而比建构一个艺术作品本身更有趣的是,社区和来往的的观众怎样观看、走进它和与它互动。
霍夫曼的公共艺术
霍夫曼的所有作品都是在地性的,使艺术家和他的作品可以真正融入当地的观众。每一个地方都因雕塑的到来而改变。尽管雕塑最终都会被拆除,从公共空间中消失,但作品传达的精神将一直存在。“临时公共艺术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稍纵即逝。它存在于公共空间的那一段时间,人们可以看到它、思考它、谈论它,并习以为常。然后,突然间,它又消失了,”霍夫曼解释道。
他把这种感受比作他对儿童及儿童玩具进行的观察:“看到儿童们对曾经热爱的东西可以如此漫不经心地扔掉,这十分有趣,儿童对待玩具的态度给了我很多启发,这与成人世界里的二元性形成对应。”
今日美术馆外部空间中呈现的一只巨大的鸟,它望向不远处北京最繁华的地方。
弗洛伦泰因·霍夫曼: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