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千种魔法植物与菌类》一书而言,如果说《神奇动物在哪里》专攻动物,那么这本书则是魔法世界的植物学著作。对于神奇植物的描述,罗琳参考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本草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培波的《英国医生与草药全书》这部真实的著作。这本具有代表性的早期植物学著作不仅详述了数百种植物的性能、药效,还探索了它们与行星运转之间的关系。
以当下的眼光看,将植物学与占星术混为一谈,它本身便颇有几分神奇的色彩,与罗琳有意的杜撰不无相似之处。由此看来,并不存在对自然“自然而然”的理解,我们无法逃离时代加诸我们之上的观察与认知世界的方式。
霍格沃兹学校的课程包括黑魔法防御术与神奇动物养护术,学生在本草学课程中种植曼德拉草。这种视角显然为如何看待神秘、奇幻的怪物提供了一种祛魅的方式。
3、繁殖学
历史上,怪物的繁殖学要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最早提出关于怪物起源的学说:“肢体部位由爱神创造,又由机缘之神组合。眼睛寻找前额,手臂寻找肩膀,躯干寻找头颅。它们被任意组合:人的头颅长在牛的身上,牛的头颅又长在人的身上……不过,千变万化的形式中,只有一小部分存活下来并繁衍生息。”这一学说无疑具有朴素的进化论色彩。
《神奇动物在哪里》一书中尽是人鱼、人马、狼人之类的“复合型”怪物。魔法师们会私下培育八眼巨蛛等新的怪物,为此魔法部在1965年颁布不准繁育实验的禁令,禁止以“嫁接、杂交和拼贴”的方式制造新的怪物。
不难理解,将各类动物的躯干、肢体进行排列组合,自然可以生成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怪物。实际情况是,人们并没有去设计无限多的怪物。脱离文化语境、依照“合成”的原则杂糅各类动物的肢体而凭空捏造的怪物似乎并无太多意义。在诸多记载中,怪物的根源基本上都有着“社会性”与“群众基础”,很难追溯至某个特定的“制造者”。例如,博尔赫斯认为,龙就是“一种必然的怪物”,可以在众多文化中找到身影,所以它的产生“并非转瞬即逝或纯属巧合”。或如托尔金所言,“龙不是一种随意的发明”,它的存在满足了当时人们某种深层的心理需求。罗琳在《神奇动物在哪里》中也收录了这种具有代表性的怪物,将之称作最著名的神奇生物,并对来自不同文化的龙进行了细致分类。
这一点指向了怪物的社会根源,与其说它们是有意而为的臆想与创造,毋宁说它们反映了某种真实的文化背景与地理环境。作为一本“伪动物志”,《神奇动物在哪里》的出版社、出版日期等信息也源自那个虚幻的世界。它与《千种魔法植物与菌类》等书一起构成了那个虚幻世界的博物志。书中关注的问题是某种生物“叫什么?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它有什么用?能吃吗?”并且一丝不苟地分析了这些生物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栖息地等,这些都是博物学常问的问题。怪物完全属于那个自洽的世界,有着自身的存在逻辑。
对于哈利·波特等人而言,这是一本将怪物分门别类的教科书,用以应对种种与怪物相处的状况。
关于怪物,法国思想家德里达曾写道:“人们一旦遭遇怪物……便开始驯化它,将其与正常标准相较,分析它,然后征服这个怪物可能骇人的方面。这种自我适应的运作,也即合法化的运作,亦是正常化的运作,当时便已经开始了。”一部怪物史本身即一部人类和陌生动物遭遇并加以认识和驯化的历史。
在这个意义上,怪物不过是某种有待纳入知识体系的动物。《神奇动物在哪里》中,邓布利多校长声称,研读此书有助于清除浩克拉姆,释读奥格立的鸣叫,或者治愈珀夫斯坎从便器中饮水的陋习。与之类似,魔法部按照危险程度将怪物分成五个等级,以防魔法师遭遇怪物,也是出于治理、驯服的心态。
4、生成史与消亡史
现实世界中,博物学正是缘起于这种合理化、正常化的过程,旨在将种种原本陌生的动物或怪物纳入人类的知识范畴之中。这些因素将《神奇动物在哪里》置于文学虚构与真实动物志之间的位置,连通了魔法与现实、怪物志与博物学。事实上,阅读怪物志、研究怪物学并非全然出于对冷僻知识的猎奇心态,还在于理解其背后的知识体系与文化观念。
《动物学中的神奇造物》书封
苏格拉底雕像
罗琳的怪物志既是奇幻文学中想象的存在,构成了自成一体的陌生天地,又有着真实性根基,处于一个文化传统之中,勾连起深广的自然科学背景。它的发端与博物学之间存在着隐秘的联系,所反应的是这一传统的末端。
这个传统开始于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经由漫长的演变,由博物志转为历史文献再到搜奇尚异的冷门杂记,最后到罗琳的“神奇动物指南”。这一过程不仅牵涉想象虚构,还牵涉生物学知识,与真实的科学发展缠绕在一起。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罗琳的写作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沿袭了博物志的言说方式,形成一套自洽的话语系统,通过创造性的挪用,建构了一个虚幻世界。这一独特的结构形态将注重客观性的博物学与主观臆造的奇幻文学融为一体,构成了该书的二重性。书中关于神奇动物的线索也隐约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博物学发展史。
《神奇动物在哪里》中,魔法师们用“消影咒”“失忆咒”等手段来隐藏怪物。现实中的“驱魔”方式却是博物学自身的发展。随着分类学的发展,生物界的“不确定性”被逐渐消解。世界不再神秘,一切都被科学命名,赋予理性的秩序。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悖谬的过程——怪物的生成史也是其消亡史。
不过,我们无须为神奇动物唱起挽歌,它们远未绝迹。自然之中总有“神奇动物”遗落或藏匿在某个角落。博物学家威尔逊写道:“还有许许多多的生物(很可能超过90%),仍然是科学上的未知种。它们存活在某处,尚未被发觉,甚至连名字都没有,静静等待它们的林奈,它们的达尔文,它们的巴斯德。”《神奇动物在哪里》中的巫师斯卡曼德也持有类似观点:“我的著作不过是对于栖居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神奇动物的入门介绍。……我相信在今年的某些时候,一种新的神奇动物又会被发现,让我不得不第五十三次修订这本书。”
如果要编纂一本怪物的百科全书,那么这本书必然是敞开而难以终结的。(文内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0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