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演艺音乐>综艺>正文

《漫长的季节》如何穿透悬疑抵达人生?(2)

2023-08-29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京百家 点击:

分享到:

  黑与红,浓稠、悲情。隔着彼此的人生,她们欲望着对方的人生:殷红想成为沈墨,想要摆脱母亲那般被劣质便宜煤气罐炸死的贫困人生,她羡慕沈默可以弹奏钢琴的“矜贵”,偏执地认为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弱和惨是她为自己的贪婪找到的通行证。而沈墨其实也羡慕殷红,比起寄人篱下被人侵犯,她宁愿选择与亲人一起相依为命,或许清贫但拥有自由,最后沈墨也“变成了”殷红。

  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用细节铺满了他们的肌理,即便是一闪而过的一个小角色,如任素汐扮演的餐馆老板娘,那句此地无银的“我们俩只是普通朋友”。这些细节,就是是枝裕和提到过的“波动”,“附着在剧情主轴上的一部分情绪”。这些细节上的波动,是提供给观众“这情绪我理解”的代入接口。

  东北往事,怎么从小众抵达大众?

  文学标签化的东北

  《漫长的季节》以一桩碎尸案为引子,用1997年、1998年与2016年相隔近20年的时空对照,徐徐揭开一段东北家庭的神秘往事。东北,尤其是文学标签化的东北,与悬疑罪案的融合,正成为一种国产悬疑故事的模板,《无证之罪》《胆小鬼》《平原上的摩西》《东北旧事》均在此列。

  所谓文学标签化的东北,是“众所周知,东北是一个形容词,形容寒风萧瑟,形容时间停滞,形容猛虎入笼,形容望穿尽头”;是充满东北元素的符号——伫立的大型机器,工人下岗潮,破败的厂区,舞厅与洗浴中心,豹纹裤烫泡面头的阿姨,接天连地的大雪冰河;是一种暗调蒙板,“东北文学,总是带有时代大手不可置否的一扬,轻轻击碎无数个家庭的灰暗底色,雾蒙蒙的。”

  从电影《钢的琴》《铁西区》,到近些年的东北文学、改编自这些小说的影视剧,一种更新的“东北伤痕文学”正在标签化着东北:颓废、破败、冷冽、粗粝的工业锈带上,生长出的带有质感与怀旧浪漫情绪的意象。诗歌、音乐、拉丁舞,被命运“撞倒”的人们承受着时代的句点。

  飓变来临。东北下岗的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小家庭生活,体制内可接班的“铁饭碗”失效,厂区原本稳定生活的优越性与“确定性”的被取消。如此降调的故事,在时代巨轮猛进时还只是一种地方性的生活经验,虽被国产悬疑类型所偏爱,却似乎总难撬动更广泛的全民式共情。

  穿透东北符号的“破”

  《漫长的季节》能够穿透东北文学、东北影视的地域性经验,从小众抵达大众,源于一种“破”。

  首先体现在突破东北刻板印象的影像语言。《漫长的季节》一改以往刻板印象的拍摄风格,被观众调侃说“想给辛爽颁发‘为中国悬疑剧开灯’奖”。与冷色调、工业感不同,导演辛爽在《漫长的季节》中对东北意象的取用,搭配了感性的、日常感的暖色调。

  暖调日常流配以了东北的“仗义”叙事。东北人的仗义,带着一点侠气,不只存在于老年三人组的友情中;也存在于老年王响和邢科长的泯恩仇。看到邢科长挂着的尿袋,王响愿意为昔日的同事保住他所剩无几的、被昔日权力象征的大衣裹住的、最后的尊严与体面。这种“仗义”甚至还存在于龚彪对丽茹的爱情中——“没孩子就没孩子,大不了我们养点儿别的。”

  这种“仗义”是不够市场经济的、不够理性的。在日益被新自由主义接管权责观念的亲密关系里,不会步步为营、不能“拎得清”,甚至是前现代的。但《漫长的季节》的精巧在于,辛爽不撕裂,剧情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既不煽情、不试图建构某种“情义”的价值,同时也不过分冷冽、去消解“仗义”的价值。尽管困在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伤口,被困在那个漫长的秋天,亟待重启人生。《漫长的季节》的剧情并未止于或沉迷于展示伤口,尽管被诟病带有一些“小品性”,但《漫长的季节》总是先抖了包袱再咂出一丝苦味,而不是靠“伤痕”去“绑架”观众的认同与眼泪。

  心灵创伤的共同治愈

  与其说《漫长的季节》的胜出是社会派推理的魅力,不如说是所谓生活流悬疑剧的一次有效“告解”。一如在搜索引擎里输入 how to forget,当输入到how to f-o-r-的时候,搜索器就会自动弹出how to forgive yourself,遗忘与原谅居然共享着同一个解法:放过自己。

  至12集终章,图穷匕见,王响终于解开了儿子的死亡之谜。这一盘踞在他心头、萦绕在梦中20年的心结,他必须完成的事,他的憾恨。从过去来的雪落下,穿越了十几年的秋天,人们共同沐浴在同一片初雪下。

  当然还有故事讲述的时代。共和国长子曾经如何、如今怎样,“静谧的城郊,废弃的矿坑,像一只巨大的碗,掉漆的铜雕和空荡的碗底是城市的落款。”当面对近乎家破人亡的命运,“王响们”又要如何处理这样重的伤?面对无法回避的痛苦,“当尘埃落下来时,普通人做到‘往前看’,就是对各自头顶大山的抵抗。”如此创伤性的经验,之于后疫情时代的人们来说,不可谓不是一种心灵创伤的共同治愈。

  对于创作者来说,《漫长的季节》的启示录或许在于相信今天的观众,审美是在线的。创作者要做的仍然是那句——尊重观众。正如辛爽的95%理论:“观众是整个团队的最后一波儿主创,当我们都完成之后,作品是有自己的生命力的,应该把它交出去。观众对剧情的讨论、解读,以及情感发散,最终才会形成一个作品最后的样子。不能以一种傲慢的姿态来创作,我们也不能站在一个制高点说观众就应该怎么样。”

  对他来说,“如同每集的片尾曲,那一刻我和观众都没有在表达,但那种沉默不代表没有沟通,而是精神层面的共鸣。这种感觉无法用语言去表达,文艺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让人产生联想。”

  那么,就让我们也打个响指吧,打个共鸣的响指。

Copyright © 2021-2024 JINGBAIJIA.CN 京百家 版权所有 站点合作:350872411@qq.com
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京ICP备1700094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