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傍晚,刚刚抵达上海,香港中乐团便迫不及待地在微博上“透题”:一座城市,三场演出,三套曲目,堪称“破例”。连接这支香港乐团与沪上乐迷的,正是11月1日拉开帷幕的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香港文化周”。
作为开幕演出,当晚,在艺术总监兼终身指挥阎惠昌执棒下,乐团在上交音乐厅献演《将军令》《梁山伯与祝英台》《悲调》等经典曲目,一身长衫的香港演奏员用音符书写“都会交响”。
香港中乐团演奏环保胡琴与乐队《大树》,独奏张重雪。
来自香港的“环保之声”
距离演出开始还有30分钟,在后台休息区,来自香港的乐手们有条不紊换上演出服,一身合体的藏青色长衫,颇有中式美感。“这次完全打破乐团出访演出的惯例。”阎惠昌告诉记者,以往出访通常只准备一套或一套半曲目,此次在上海共三个演出场地,就有三套完全不同的节目单,“上海的民乐发展源远流长,我们重视上海的观众。”
香港中乐团环保胡琴与乐队演奏《大树》,这是三把环保高胡、二胡、中胡。
阎惠昌是从上音走出去的指挥家。这台由他执棒的音乐会,既是都会交响曲,更是沪港“双城记”。音乐会不乏上海作曲家的作品,如朱践耳的《悲调》。“我追寻他许久,从70岁追到80岁,朱践耳终于在80岁生日答应为香港中乐团创作。”阎惠昌回忆道,《悲调》是民乐用复调手法创作的经典之作,创作完成后,中乐团进行试奏,并专门录下来寄给朱践耳,“听完后,他认真修改,写了长达两页的亲笔信函。”
还有一首曲子与上海息息相关。香港中乐团成立第二年时,首度将上海作曲家何占豪、陈钢的名作《梁祝》改编成民乐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11月1日晚,香港中乐团携手小提琴家吕思清,再度奏响此曲。“这个版本加入了戏曲中的响铜乐器,特别具有中国韵味,是别的版本无法取代的。”除了上海韵味,音乐会也带来了《大树》《下一站月球》两首上海首演的委约作品。而当返场曲《上海滩》与《射雕英雄传》的熟悉旋律响起,现场气氛更是被推至高潮。“这两首曲子,香港、上海的观众都会唱,我们也走到哪都演,希望用音乐沟通两地观众,加强沪港艺术交流。”阎惠昌说。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演奏员手中的乐器都是香港中乐团自行研发的环保乐器,如环保胡琴、环保高胡、环保二胡等。原来,乐团拥有最多编制的是胡琴声部,传统上通常用蟒蛇皮制作,受气候影响大,一旦空气湿度等改变了,声音就会不稳定。阎惠昌说,中乐团的音色也是“环保之声”。
香港中乐团带来赵季平作曲的《古槐寻根》。
沪港演员同台献演《白蛇传》《牡丹亭》
本届“香港文化周”共推出7台演出和1个展览,既有来自香港地区的原创作品,也有沪港两地合作排演的新作,将持续至11月24日。
文化周期间,香港芭蕾舞团、香港话剧团等将为沪上观众呈现《大亨小传》《百花亭赠剑》《盛宴》等多台剧目,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样式。其中,两台节目将由沪港两地演员合作演绎。在沪展出的《口传心授: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将从生活民俗、表演艺术及相关技艺、民间节庆等角度,重点介绍20项香港非遗。上海昆剧团首次与香港八和会馆联袂出演全本《白蛇传》,“昆曲王子”张军则与香港中乐团跨界合作,演绎新版《牡丹亭·长生殿》。“在保留昆曲经典音乐、唱段的同时,与同根同源的民乐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张军说,“我特别想在上海呈现民乐交响的昆曲作品。”
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与香港中乐团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香港作品是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常客。近年来,焦媛实验剧团《阮玲玉》、香港话剧团《亲爱的,胡雪岩》、小马工作室话剧《偶然·徐志摩》、香港城市室乐团《莫扎特的魔法》音乐会等多台优秀作品,均参加了上海国际艺术节。而艺术节“扶青计划”委约作品《斩·断》《霸王》也分别于2016年、2018年先后赴香港新视野艺术节演出。去年,香港新视野艺术节还与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签订了三年合作备忘录,增进演出剧目交流、沪港两地志愿者交换事宜等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