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演艺音乐>演出>正文

迈向亚洲演艺之都的路上,上海和百老汇距离还有多远?(2)

2022-09-15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京百家 点击:

分享到:

  “这个过程就像是筛选一粒粒种子,看究竟哪些可以成长参天大树。”费元洪说,针对“原创乏力”的行业痛点,整个孵化计划仅用了不到200万元的资金,就集聚起大量原创作品,“我们只是搭建一个平台,确定游戏规则,谁都可以进入这个平台来试一试。”今年,这项孵化计划将继续进行。

  

  这个平台也为年轻的演员、作曲者、编剧等搭起交流的平台。“年轻人虽然势单力薄,但我们让他们站上舞台,有了被各方看见、彼此交流合作的机会。他们可以成为行业的生力军。”

  

  培育观众:刷抖音亦快乐,如何让剧场观众的感受与票价等值?

  

  每次看完演出,杨磊都会在朋友圈里发定位和剧评,也总能得到朋友、同事的热烈反响。他不否认自己的虚荣心:“毕竟走进剧院看一场演出,票价动辄数百上千,总要留下一点痕迹。”

  

  来自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专业剧院共举办音乐剧演出292场,吸引观众28.7万人次,剧场票房收入6152.63万元,在11个剧种中排名首位。其中演艺大世界的音乐剧演出场次占比全市近71%。

  

  但在很多专业人士看来,上海在文化方面的产值和消费,不仅无法与纽约、伦敦等国际一流城市相比,与东京、首尔等亚洲城市和北京相比仍然具有相当大的潜力,特别是剧场艺术仍然面临较大的消费门槛。

  

  一个人刷抖音两小时,获得的快乐几乎不要投入;一对情侣看场热门电影,算上零食也不过200元;如果举家看一场热门音乐剧演出,往往需要反复掂量。

  

  “这样的支出对于不少家庭来说是一个‘重要决策’,我们提供的演艺产品必须要对得起观众的决策。”今年上半年,音乐剧剧场票房排名前10的剧目中6部落地文化广场,费元洪坦言剧院培养观众,关键是培养观众的信心:“要让观众相信我们可以帮他们做出文化消费的决策,他们才会反复走进剧院。累积的口碑是责任,也是品牌。一部剧把观众拉进来、另一部剧把观众推出去这样的事不能做。”

  

  中国和以色列联合创排的原创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

  

迈向亚洲演艺之都的路上,上海和百老汇距离还有多远?


  随着原创华语音乐剧在数量及品质方面逐年上升,文化广场近年来逐渐从“上门找剧”到“选剧上门”,身份从“乙方”变成“甲方”,音乐剧节明年推出的来自海峡两岸的6台13场演出中,既有《春上海1949》这样的红色音乐题材,也有《九色鹿》《西厢》等根植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之作。费元洪建议从业者和观众不妨从“小戏”入手,这样的戏剧对市场反响没有那么敏感,观众观看门槛和压力也相对较低。

  

  “在美国百老汇演出时,演员周四下午会走进学校,带着孩子排演片段。”王洛勇说,这样的效果非常明显,“下一周这些孩子的家长几乎都会带着他们走进剧场。”在戏剧发展成熟的城市,主创人员走进学校、社区,邀请居民们参与剧本朗读、参观排练几乎已成常态,但在上海,杨磊仍然渴望这样的深度交流,而不仅仅是演出结束后巴望着能与演员合影或讨个签名。“邀请观众参与排演的各个环节还有个好处,不符合市场预期的地方或观众不满意的细节能被及时发现,可以说用最小的成本发现问题。”

  

  “任何一场演出,既是文化产业的产品,也是艺术创作的作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流行音乐舞蹈学院执行院长乔迁认为,必须重视观众的参与,必须面向市场的挑剔:“艺术不是‘自嗨’,卖不出票的演出谈何影响力?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非常重要,但离开经济效益谈社会效益就是个伪命题。”

Copyright © 2021-2024 JINGBAIJIA.CN 京百家 版权所有 站点合作:350872411@qq.com
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京ICP备1700094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