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从优秀文学作品中开掘、激活话剧艺术资源,先后将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陈彦的《主角》3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搬上话剧舞台,引发业界和大众关注。
把优秀文学作品搬上舞台是中国话剧艺术的优良传统。陕西有戏剧和文学结合的历史传统,有丰厚的本土文学资源,有文学和戏剧相交迭的多重艺术市场,这是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能够实现优质文学内涵、优质舞台呈现和优质艺术市场相结合并取得共赢的基础。近10年来,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从各地邀请编剧、导演,锲而不舍,精心打磨作品。编剧孟冰为话剧《白鹿原》的创作投入了整整10年,话剧《主角》的编剧曹路生用3年时间九易其稿。
演员濮存昕看完话剧《主角》后说:“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树立了一个文学剧院的形象,从文学中汲取营养,建立剧目。”文学品质是戏剧审美的重要构成。戏剧与文学在作品的主题深处汇流,这是两种艺术样式互融的基础。而文学和戏剧表现形式、表现场域和欣赏对象的不同,又给再创作和再传播拓展了广阔的新天地。
话剧《主角》保留了原作的文学精神,也创造了独特的舞台呈现;既尊重原著,又追求不同样式间跨越性的创新。尊重原著是抓住原著的基本精神,再现原作者和原作主要人物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激情,使之与一个个演出现场实现鲜活的呼应。
该剧创作者将浸润在小说中的悲悯情怀,转化为全剧基调,紧紧抓住原作对忆秦娥命运的描写,集中、突出地进行处理。全剧通过一连串在忆秦娥身上的戏剧冲突,凸显人物的善良品质。开掘主人公性格命运中的戏剧性、哲理性,构成了这个戏的一大特色。“花环”与“荆冠”两个对立的艺术象征符号在女主角身上交替转换。主人公在这种转换中活出了自己,映照出社会和人性中蕴含的温暖。全剧最后,她的回乡演出,可以视为一次“心灵归家”。此前苦恼的堆积和年深日久的压抑,转化为命运的悲怆和前行的意志。勇往直前的奋斗,构成了忆秦娥的命运设定。
剧中人物在职业生活、命运跌宕和精神超越三层境界中开掘,使“主角”的审美意蕴得到深化。从而使一位演员的故事,成为生活中许多人共有的情感和故事,引发较为广泛的审美共鸣。
悲剧将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又让生命在不断的撕裂中弥合、升华、成熟,让观众看到追求真善美的生命力量。全剧把一个浸润着悲怆之情、悲剧之美的戏写得如此有光亮;把一个阐释“为而不争”“成而不处”哲理的戏,写得如此有热度,不容易!
《主角》给我印象很深的是舞台观念的求新求变。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场次隔断。几个关涉命运的大段落,按照主角的人生时序,以相关的传统剧目命名,不但象征着忆秦娥的戏剧生涯,也用剧目暗示了忆秦娥命运的苦乐。而小的情节板块则以人物和情节的流动,连带着环境和场景不间断地流转。
导演对舞台上人群的戏剧功能作了充分开掘。人群组成可流动的、有生命的环境元素,有时构成墙和柱子,形成舞台隔断,完成物理空间的转换和人物心理的视角外化。有时若风与光的变幻,有时又能发声,“说”出众人的反应。虽穿插不断,气息一直在曲水流觞中贯通。视频文化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当代观众,能够接受这种寓实转换、流态动感的舞台表达。目前,这个戏剧作品还存在诸多不足,它需要继续打磨、日臻成熟。(作者:肖云儒为陕西省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