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演艺音乐>电视>正文

《记住乡愁》诗意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

2023-09-08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京百家 点击:

分享到:

  能够以文字统筹的身份,加盟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工作,我觉得无比幸运。幸运的是自己能够通过这些节目,更加感受到我所热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美丽、优雅和强大生命力,感受到电视媒体在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中的巨大推动力和强大普及力。

  党的十八大倡导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他特别强调,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为此,在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等四部委联合发起下,中央电视台启动了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拍摄工作,第一季六十集在央视四套、九套、一套和地方台播出后,反响十分强烈,甚至有不少人进行了生活化复制和精神性借鉴。

  大家普遍认为,节目以“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为宗旨,展现了传统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乡土风物、深沉丰厚的文化积淀,梳理了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传承千百年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探索了民族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和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通过一出出宏伟、唯美、抒情、诗化的节目,人们惊叹,“乡愁”中居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生命力、和谐力、建设力,居然如此紧密地连着天地,连着先祖,连着岁月,也连着吉祥如意。它是生机、是春意、是真理在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庄稼,是四两拨千斤的“四两”,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那个“本”。

  一个家族,能够传承千年,其历史跨度超过许多民族,许多国家;一个族谱,能够保留千年,无论是战乱还是瘟疫,都未能让它从大地上消失;一个村落,能够成为状元村、翰林村、将军村、长寿村,能够几百年来没有刑事犯罪,能够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充分证明了其文化逻辑的先进性。

  当下社会,各种危机困扰着人们,说一千道一万,其原因在于我们丢掉了这些隐藏在人民之中,深埋在岁月深处的生命力之本。它让我们反思,要想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就要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技术管理层面,回归到四两拨千金的文化管理层面。为此,《记住乡愁》的拍摄,价值不可估量。传统文化式微几百年,断代一百年,后果大家都看得清楚。如何恢复优秀传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悄然兴起的经典诵读、公益论坛,包括各部委陆续出台的许多制度性措施,都是值得肯定的方式,但如果不化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伦理方式,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许多高学历的人日子过得很糟糕,而一些大字不识的老太太,不但自己活得幸福,还可以把一个家庭管理得井然有序。可见,知识不能代替智慧,学习不能代替行动,智慧主导下的行动力才是最关键的。在《记住乡愁》第一季六十集中我们看到,支持这种行动力的首先是天地敬畏、祖训家规、德性建设,还有像生命本身一样重要的文化传承硬件:祠堂、族谱、书院、私塾、戏园、公共建筑,以及族规家训、节日、祭礼、婚礼、葬礼、寿礼、开蒙礼、成年礼等软件。

  这些物质平台和精神链条,让人们有了一种建立在对生命清晰认识之上的道德自觉和责任自觉,以及由此产生的历史性担当和超越性生命姿态,让人们普遍有一种“学做好人”的冲动;激发爱心、培养爱力、形成爱行,增长学识、增加见识、增强胆识,成为永恒的成长主题;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儿养志、成人养德、老人养慧,成为永恒的生命历法。

  看过节目的观众一定会惊叹:

  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一种生活,是那么自足、自在、自得、自由、潇洒、浪漫、诗意、喜悦、幸福、圆满,但成本却低得只需要一片土地就足矣,甚至只需要一个好心情。这个民族,它不单单追求法律意义上的社会成就,更追求心灵意义上的生命成就,它甚至追求要在起心动念处享受生命,超越生命,完成生命能量的管理和应用,它懂得在出发地就享受生命和生活之大美,而不是一定要到远方,取得多么大的成果,甚至不惜以伤害他人为代价。一句话,这是一个懂得并善于以最低成本享受最大幸福的民族。

  从这个意义上说,记住乡愁,不但是华人之福,更是人类之福,不仅是中国梦,更是人类梦的一个模型。

  

  第二季对第一季既有精神性延续,又有深化和拓展。如果说第一季更多地在表现“厚德载物”,第二季则突出了“自强不息”。

  比如被称为“绝壁上的村庄”的河南郭亮村民,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流血牺牲,最终在无比险峻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出长达1250米的绝壁长廊“郭亮洞”。被外界誉为“世界最险要的十条路”之一、“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郭亮洞”,向世人讲述了一个感天动地的新时代愚公故事;接着,他们又修成远近闻名的“好汉梯”;相继,又在绝壁上建起公共观光台和高端农家乐“崖上人家”;与此同时,不少后生走出郭亮村,漂洋过海,把郭亮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带向世界。

(“绝壁上的村庄”的郭亮村)

  在新疆赛罕托海村,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壮举可谓荡气回肠,漫漫长途让十七万人回到故乡后仅余七万,其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让人唏嘘。当他们终于回到根脉相连的大草原之后,对草原的热爱和保护,同样让人动容。而海南草塘村人守护祖宗海的故事,有着相似的感人力量。沉浸在具有同样精神气质的故事中,“故土”一词有了格外的温度。不禁想:这海洋,何尝不是南国的草原,这草原,又何尝不是北国的海洋,它们是亲兄弟。

  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还见诸福建塘东村、安徽许村、广东沙溪村。

  对“自强不息”,通常的解释是“自觉努力进取,不懈怠,不停止”。而早见于《周易》中的“自强不息”则是“天行健”大前提下“君子”的理想生命状态。为此,在我看来,这个“自强不息”,正是“天行健”精神的人格化,或者说,是“天行健”气质的人间投影。由此,“自强不息”还可理解为:因为“自强”,所以“不息”。而“自强”又可以理解为“因为”“自”所以“强”。这个“自”,是本来、根本、本体。在中国人看来,根是源头性、整体性、自然性,体现在心态上就是通过有分别的亲爱训练和较少分别的兼爱实践,到达无分别的大爱。

  这种没有分别的大爱,充溢在第二季的节目中。

Copyright © 2021-2024 JINGBAIJIA.CN 京百家 版权所有 站点合作:350872411@qq.com
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京ICP备1700094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