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紧密型医共体 优化医保资源配置
近年来,馆陶县始终把医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探索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行医共体医保基金按人头打包付费改革,做强医共体龙头医院,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取得明显成效。医保资金结余量明显提高,次均费用不断下降,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群众满意度、幸福感明显提升。
一、深化改革科学组建医共体,变“各自孤军作战”为“协同群体作战”。
大力推进医共体医保基金按人头打包付费改革,有效减少资金违规使用,医保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升。一是强化组织推动。馆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医共体医保资金改革,高规格成立政府县长任组长的馆陶县公立医院(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统筹规划组织县域医共体建设,全力推行按人头打包付费改革。县委、县政府多次进行调度,高效推进医共体打包付费改革。二是科学组织实施。积极发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人才聚集、设备高端、资源集中的优势,以两大龙头带动,结合近几年两家县级医院医保基金比例、编制床位数、当年参保人数等指标,科学测算出两家医共体牵头医院基金比例为1.71:1,两家县级医院分别与城区北5家乡镇卫生院、南3家卫生院组建成两个紧密型医共体,探索推进“资源共享、费用共包”模式。按期将医保基金拨付到医共体牵头医院账户,结余资金留作医院发展和保障日常运营使用,实现由严防死守怕医保资金流失到自我控支减少医疗费用的巨大转变。三是全力组织提升。建立次均费用监督机制,推行“统一调配、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因病需分级治疗,小病在乡镇,大病进医院,减少小病大治、大病不及时等问题,避免医疗患者过度集中出现资源浪费,有效降低诊疗费用,提高医保资金运行成效。
二、捋顺体制推行人头打包付费,变“花医保的钱”为“花自己的钱”。
本着“健全管理体制、捋顺运行机制”,进行科学探索,完善顶层设计,规范运行流程,保障改革成效。一是健全支付机制。科学测算医保资金总额,按月按人头打包拨付医共体,结余基金用于医共体内业务发展、人员待遇等,有效调动医共体节源控支的主动性,医共体主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全力节约医保基金、降低人均治疗费用。同时,结余资金由县级牵头医院和基层乡镇卫生院按照8:2的比例划分,充分调动基层卫生院降支节源的积极性。二是主动控费提效。两家牵头县级医疗机构围绕精准控费,主动推行临床路径、处方点评、单病种付费等一系列节本提效管理措施,探索高质量、高效率符合成本效益最佳治疗护理模式,有效避免小病大治、过度医疗等问题。两大医共体结余医保基金由2018年347.08万元,增长至2021年954.14万元,累计结余医保基金2184.08万元。三是常态精细监管。组建联合稽查小组,紧盯无指征住院、小病大治、诱导患者住院、虚假宣传等违规违纪问题,围绕医疗文书、临床护理、医用设备、药物使用管理、诊疗服务行为、费用不合理增长等6个方面重点环节,持续不断开展定期检查、随即抽查、常态稽查,对各类违规现象“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一切危害医保基金安全的行为,规范全县就医秩序。
三、合作共赢构建医疗利益共享体,变“优质资源上浮”为“优质资源下沉”。
全面加强医共体内部共建共享,采取专家基层坐诊、定期培训等帮扶措施,提升基层卫生院医疗水平。一是有效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级医院坚持与基层卫生院协同发展,转变各自为营、碎片化无序竞争,逐步形成模式集团化、管理一体化、服务连续化的新格局,两大医共体大力推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变“群众跑”为“医生跑”。推行打包付费以来,县级医疗机构医生下沉到乡镇查房600余人次、诊治病人1500余人次,名医基层坐诊300余人次,帮建临床科室6个,开展新项目3项、新技术5项。二是有效推进病患双向转诊。完善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管理规范,推行医共体互认临床检验报告,居民就近就医,有序转诊,有效减少了县域内恶意竞争、小病大治等违规问题的发生,群众的个人自付费用逐渐降低。医共体内累计上转病人2190人次、下转病人750人次。两家县级医疗机构住院次均费用由原来的6649.14元下降到5901.7元,居民医保实际补偿比由原来的55.1%提高到了70.02%,三是有效推进基层医护能力提升。医共体内部积极开展结对帮扶、业务帮教、坐诊查房,开展对口交流300余次,现场解疑释惑600余次,培训乡村卫生技术人员500余人次,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基层卫生院在医共体内部开展“走出去”活动,基层卫生院每年外派医疗人员30余人次,对接县级医院骨干医护力量,带来县级医院管理理念、先进技术,提高基层卫生院规范化建设。2021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数占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总人次数比例提高到了42.03%。
【供稿:沈香芹 高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