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国博方舱医院仁济医院工作组护理部为外省市援沪医疗队护理人员送礼物:“私人定制”手绘感谢信和一束向日葵。本文图片 上海新国博方舱医院供图
在第111个“5.12”国际护士节,上海新国博方舱医院仁济医院工作组护理部为7个外省市援沪医疗队护理人员奉上一份特殊的礼物——“私人定制”手绘感谢信和一束向日葵。感谢信的正面描绘着“大白”手托上海特色点心“小笼包”与上海地标“东方明珠”,代表着上海及上海人民,背面写着向各省市医疗队的感谢与祝福。
感谢信的正面描绘着“大白”手托上海特色点心“小笼包”与上海地标“东方明珠”。
“来自全国援沪医疗队的护理人始终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把不畏艰险、甘于奉献、勇于献身的精神风貌在保卫大上海这场战疫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总指挥、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表示。
手绘感谢信拼成了一颗爱心。
在新国博方舱医院,有着3500余名护理人员,来自全国300余家医疗机构,占医疗队人员的78%。
新国博方舱医院护理部主任、仁济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陈敏表示,新国博方舱医院运营初期,为了保证外省市援沪医疗队能够快速平稳接管,有序运营,仁济医院护理部除了负责全院核酸检测工作之外,还将5名成员分别对接两个舱,负责解决、协调舱内的相关问题。每日向各个医疗队征询意见和建议,形成工作日志。此外,护理部每周开展线上讨论会,分享各医疗队管理和人文的经验和举措,优化规范流程,提升护理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方舱医院护理更是如此。“我们护理人员更多的是要做好患者的服务,满足患者的生活需求,做好患者的人文关怀。”新国博方舱医院W1舱二区护理领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刘艳说。
在新国博方舱医院W1舱,年龄最大的患者93岁,年龄最小的8岁。除了有老人、儿童,还有一些聋哑、智力障碍、认知障碍等特殊患者。
W1舱D3-37床是位聋哑人士,哑语不太熟练,沟通交流存在障碍。此次入驻新国博方舱后,因为环境的改变让他十分紧张,并产生焦虑的情绪。在救助站工作人员与湖北医疗队的关怀帮助下,他的身体逐渐恢复。每当遇到医务人员查房时,总是激动地用手语比心、点赞。
在新国博方舱医院里,一名聋哑患者向护士表达感谢。
“沪鄂两地,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湖北援沪第三医疗队领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沈波说,“对于上海以及上海人民,我们湖北医疗队有着不一样的感情。这些特殊患者对我们的信任和感谢不仅让我们感动,还给我们的队员提升了信心和士气!”
除了护理工作外,在新国博方舱医院,护理人员用智慧和双手给病区增添色彩,在墙上绘就一幅幅生动可爱的图画。在江西医疗队负责的N4舱就有两个“吉祥物”:圆圆的身子,头顶热气腾腾的瓦罐汤和南昌拌粉,身着青花瓷防护服……两个 Q 版江西“大白”卡通形象“洪洪”和“佑佑”,可谓是上海新国博方舱医院N4舱区的“网红”。
江西援沪医疗队队员创作的卡通画,里面融入了江西元素:瓦罐汤和南昌拌粉。
江西援沪第二医疗队副队长、南昌大学二附院护理部副主任涂惠介绍:“N4舱区有亲子病区,小朋友们刚来时有不适应,会有些害怕,为了让他们放松,我们也是想了很多办法。在方舱内,有些胆小的孩子,一做核酸就哭成‘小泪人’,起初为了让孩子们配合治疗,医疗队成立了一个绘画组,担任方舱‘小课堂’老师的同时,也可以在防护服上画一些卡通形象、手绘一些卡通便利贴,作为孩子们的奖励。后来,我们还把家乡的人文元素融入了画中,这些画画作品的主创人员中就有我们医疗队的护士。”
“虽然洪洪和佑佑是卡通形象,但是他们是被赋予了生命,如同陪伴我们共同奋斗的战友,也陪伴着我们共同护佑上海,护佑上海人民。”江西援沪第二医疗队队员、南昌大学二附院介入室护士舒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