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一天,朱老可以搬家了,同院的“走资派”被“罢官”的县委书记张敬五大爷“解放了”,腾出漏雨的东屋两间,就在门洞房北三十米,略微改善了居住条件。朱老甚是欣喜,赋五言律诗一首,《别南屋》:
“风来山雨骤,高厦不胜寒。无奈蓬庐寄,暂图随寓安。临沟观泻瀑,枕壑听鸣湍。十载难为别,今朝隔宇看。”
珍贵的书画终于有地放了,不至于“书画盈筐湿半篓”,“每逢此季思悠悠”了。“十载难为别,今朝隔宇看”,住了十年的八平米门洞房,朱老还是一步三回头,“难为别”、“隔宇看”,让我们心里酸酸的,哎,泪目,朱老真是重情之人啊。
搬家时,我,韩大诚,马列裔,马列孙等等去帮忙,看到洇渍生霉、带有鼠辈啮痕和遗矢的字画,被拖到鼠洞的印石…,今隔世回眸,令人唏嘘,细思极恐。
严冬,偶尔也有一缕暖阳熙照,透过寒窗残牖,金光闪闪的。 如五言古诗《七十五岁生日》:
“行年七十五,犹作异乡人。生日自陶醉,举头星拱宸。芳邻惠寿面,盛意祝長春。遥想诸儿息,同心共此辰。”
按,有载体言该诗为“五律”,从一、五句平水韵三仄尾来看,窃以为“五古”为妥。
在“莫敢言,道路以目”,人人自危的年代,严重影响了邻里的正常交往,曾记否?学兄韩大诚因投师朱门,被派出所“训诫”。朱老是旧历八月二十九日寿诞,“芳邻惠寿面,盛意祝長春”。可以想象,“芳邻”需要多大的勇气,经历了多少思想搏斗,乘着夜色,时迁隐身般的,才得以“惠寿面”、“盛意祝”。若精神上的“大旱之望云霓”,朱老难掩喜色地用“惠”,用“盛”,来感激“芳邻”。
同时,作为寿诞日,朱老想到,儿女在未能回归的香港,南北两隔,不能前来祝寿,黯然伤神,只能“遥想诸儿息,同心共此辰”。朱老曾在《诉衷情·序》中愤然写到,“儿女在港,两地相隔,半岛山河几时归还,企切望之!”并填词疾呼;“河山账,几时收,怎能休!岁月悠悠,何日重游!”
直到一九八四年秋,中英香港回归问题草签,朱老喜极而泣,终于无须“家祭无忘告乃翁”了,呵砚奋笔,作五言绝句《香港问题在京草签,大喜事,赋此志庆》:
“百年惆怅别,一旦闻言归,狂喜倚闾望,渴思慰久违。”表现了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家人团聚的拳拳爱国之心。
三、“大家典范自千秋”
——朱老诗《七律·题赵悲庵吴缶庐画箑》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朱老以深厚的国粹学养,“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尧典》),将自己的所感所发,和祖国命运、和时代呼声、民生喜乐联系在一起,“赋将情感入吟咏,赢得共鸣足驰骋”(朱老诗《七律·诗代序赠旷铗》),正如《文心雕龙》所言,朱老诗词,“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文心雕龙》)。其诗词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在艺术特点方面,“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朱老熟练使用古代诗词的多种声律规范,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的节点开题。抒叙结合,情景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注重声律对仗,格律严谨,语言锤炼,纯熟使用想象联想、拟人拟物、渲染夸张、对比排比、互文重文等丰富的修辞手法。作为渲染夸张,“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刘勰《文心雕龙》),恰当得体。他的诗词作品不论是描述事物还是表达情感,都有诸多耐人寻味之妙趣。
一曰想象新颖,意趣横生。作为诗词大咖, “领异标新二月花”,朱老想象颇有新意,不落窠臼,以超群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天赋,写出许多令人赞叹的名句。如《七律·望岳》:“揽将皓月作明灯”,把读者带入了一片艺术想象的新天地。《七绝·普照寺筛月亭》:“昔年明炬照禅寺,今日曙光夺彩云。”正如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非常传神、贴切地形容出了多变复杂的事物,超凡脱俗,耳目一新。
二曰经典细节,彰显情趣。如《七古·院舍阳沟》:“愤将巨石牢封堵,夜忽倾盆无止休。满院犹如腾骇浪,夺门几欲渡扁舟”。朱老寥寥几笔,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又有“夺门几欲渡扁舟”的诙谐幽默乐观情趣,让人怦然心动,唏嘘折服。又如《七绝·题长寿桥》:“云际桥横溪北路,崖悬百丈界阴阳,潭腾飞瀑泻千尺,宛似双龙掀海滄。”描写出朱老观景泰山西溪长寿桥的视觉盛宴,生动传神,妙趣横生 ,堪比五柳先生陶令之乐,有强烈的表现力、感染力。
三曰即景抒怀,蕴含哲理。朱老放怀山水间,往往即景抒发,富有哲趣。如《七绝·望人松》:“古松独立岱岗前,探首望人不计年。历尽风霜青未了,英雄人物看今天。”
苏轼在《南行前集叙》中说:“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 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朱老这首诗作“借物咏世”,正是“充满勃郁而见于外”的“不能不为”之作,让读者领悟逆顺之间的人生哲理,品味不尽之雅趣。这首诗就是他历经磨难后的感怀之作,超然的人生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在社会取材方面,朱老是现实主义诗人,诗才广泛,富时代性,现实性。“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刘勰《文心雕龙》),没有隔靴搔痒,没有无病呻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写下大量的实录式的写实名篇。“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侯,则披文而见时”(刘勰《文心雕龙》)。还大多直抒胸臆的:“沉醉一生书画刻”(朱老诗《七绝·为蔚娘刻印》),“一生落拓无长物”,“去来名利纵情挥”(朱老诗《七律·欲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