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军昆曲艺术中心改编昆曲《爱情四季·琴挑》中,“费迪曼逊四维”提供全息声音响设计,打造了一个沉浸式全空间体验。 (演出方供图)
■本报记者 童薇菁
刚结束的“天猫双11”晚会上,从3D立体屏到5D沉浸式舞台,695块运动方块和首创竖屏双视野直播……一场充满未来感、科幻感的舞台勾勒出演艺直播的最新形态。“直播、互动、多屏,无处不在,未来已来。”猫眼娱乐副总裁张乐将这场现象级的演出形容为“超级现场”,“它将随着技术与硬装备的革新为演艺产业带来一系列裂变。”
日前举行的“2020演艺大世界在线演艺发展峰会”,汇集了全国乃至海外多个著名演艺品牌、剧院、平台方以及国际前沿技术装备供应商。业内人士认为,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新经济浪潮,线上与线下演艺正互相穿透传统界限,不断创造出全新的产品和业态。正如爱奇艺星尘工作室总经理潘亚洲所说,“在这场事关演艺未来的赛道布局中,内容赋能、科技创新和模式变革,缺一不可。”
技术革新带来“超现实主义”创作可能
最富有冲击力的无疑是技术的迭代带给演艺产业无限新的未知可能。当4K、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已被应用于多种场景中时,一种新的技术XR诞生了,其中“X”代表着一种未知变量。如果说,AR、MR是虚拟元素进入真实世界,那么XR所营造的效果,就好像是真实的人物进入了一个二次元的世界。
“从娱乐化内容转向严肃领域探索,XR技术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国际顶尖技术设备商Disguise亚太区负责人时夏影介绍,XR环境在与观众的交互体验与画面趣味性方面,获得了空前的跃升,应用场景也十分广泛。“即便身处小型的直播环境,也能营造出大场景的效果。伴随着5G时代来临,它将为‘超现实主义’创作带来更多可能。”
最前沿的数字化技术为最传统的剧场演出已经带来不容忽视的改变。今年6月,在长江剧场黑匣子剧场,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带来的改编昆曲《爱情四季·琴挑》,就采用前沿的四维全息声和多媒体技术,重新演绎了来自400年前的情怀与悸动。演出中虽无琴却有“琴”,古琴之声可以精准地定位在张军的手边。64支喇叭,10台工业投影机,通过声画对位的多重演绎,让观众置身于360度的视角、声音和影像之中。为整场舞台提供了声音技术支持的“费迪曼逊四维”创始人徐真德说,数字音频技术已经迈入“全息声”时代,技术加持下小剧场将有可能变身数字智慧未来影剧院。“把传统线下演艺空间改装成一种非常智慧的、多功能的、有很多想象空间的场所,技术已经可以实现,只需侧耳便能抵达。”
互联网、流量、人工智能、社交距离……已经成为剧场艺术无法回避的关键词
今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剧场艺术不得不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寻找生存空间,也由此掀起行业内的巨大争议:剧院的“在现场”与互联网的“在现场”,是否将彼此消解艺术的价值。“(线下)观众与(线上)用户是共生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的发言,是经历了迷茫期、探索期后的行业头部演艺品牌冷静、成熟的回答。互联网、流量、人工智能、社交距离……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关键词,已经成为剧场艺术无法回避的热点。
脱口秀,成为在这个特殊时期“意外”走红的演出品类之一。五年前,这个还在酒吧中寂寞生活着的小众艺术,借助综艺的力量不断创造出十亿级的爆款内容和头部艺人。它同时带来了传播链条的延伸,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一个脱口秀演员的表演,可以养活十几个搞笑博主。在演艺大世界落户的一家著名厂牌一年在上海的演出体量也达到千场。它的成功在于,紧紧抓住了流量的入口,将观众从线上引到线下喜剧消费场景中。
“用综艺的方式推动戏剧品类的发展,确实可以让艺术抵达更多人群。”七幕人生文化产业投资(北京)有限公司CEO杨嘉敏认为,经过特殊时期各种各样的“破冰”“试水”,演艺市场在今年下半年逐步回归理性轨道。“无论是做音乐剧、戏曲、还是做乐队,专业化与精品化不可或缺。”
演艺内容从线下转到线上,绝不仅仅是呈现场景的转换,更是内容生产方式的充足、要素和价值的重新排序。上海开心麻花刚刚与天猫超市合作了一档直播综艺秀。“我不会让开心麻花的演员轻易地去带货。”上海开心麻花总经理汪海刚说,“但是有一样可以做——快乐购物,就是喜剧向的。怎么让整个的购物过程是欢乐的,这是个有意思的想法。”
不可否认,互联网流量更倾向于轻质化、泛娱乐化的内容,而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认为,一些经典的艺术,如果一味靠流行化的手段来包装,最终只会走向没落。“不要让观众把演艺产品当作是一种消遣,而要把演艺当作是一种基于精神需求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