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逻辑出发,是文艺创作的关键,也是产生好作品的基础。没有生活逻辑支撑,任何高妙的“奇思”、精致的“造影”,都难以撑起作品的“四梁八柱”。
近日,电视剧《装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甫一播出,即取得广泛关注与好评。该剧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陈彦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一群常年为专业演出团体搭建舞台布景和灯光的普通劳动者的故事,并借由他们联系起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面相。剧中主人公刁大顺,生活得并不顺利。在家里,他要面对因缺爱而养成刁蛮任性脾气的女儿所制造的种种非难;在外面,则要绞尽脑汁为跟随自己的一帮进城务工者寻找生计、讨要工钱。作品在对这群普通劳动者生存生活状态的展现中,以真切的生活质感,建立起艺术世界和观众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生活逻辑出发,是文艺创作的关键,也是出好作品的基础。没有生活逻辑支撑,任何高妙的“奇思”、精致的“造影”,都难以撑起作品的“四梁八柱”。《装台》以其对社会生活的深入反映、对普通劳动者的生动刻画和对社会基准价值的坚定表达,展现了有生活热度和深度厚度的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独特艺术魅力。
《装台》的成功,端赖于原著作者和改编者对时代生活的深切洞察和体认。小说作者长期从事戏曲创作和院团管理工作,对围绕在剧团周边的劳动谋生者有长达十几年的观察和了解,写活了充满烟火气的装台人的世界,为电视剧改编提供了扎实的文学基础。电视剧改编者以对原著的深切理解和把握,比较忠实地保留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又根据电视艺术的特点和观众心理,对原著个别情节做了适当开掘和充分展开,对一些人物性格做了必要的改写和创造,使作品既总体上与原著扎实的生活逻辑高度契合,又有了更加鲜明的主调和主题。
电视剧《装台》凸显出对平凡个体生存需求和生活状态的关注,既有超越日常琐细的非功利审美追求,又有回望世俗人生的现实关照和人文关怀。该剧镜头对准的是生活在城中村的劳动者。刁大顺和围绕着他相继出现的蔡素芬、刁菊花、疤叔、刁大军等人物和他们的生活,映射出世态万象,让观众产生了很强的熟悉感、亲切感。作品深入纷繁多变的现实生活,敏感抓住天天在我们身边流动的生活本质,在平凡的人物形象中体现出可贵的精神价值,让观众在平凡的日常状态里发现生活的真谛。特别是创作者(包括表演者)对主人公刁大顺的塑造既真实又细腻,通过发生在他和周边人物身上的故事,刻画出以刁大顺为代表的装台人勤劳、踏实、善良和坚韧、乐观的日常德行,使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拥有了“生命自身由里而外散发出来的生气”。作品没有回避这群人生活中的难点和痛点,也没有回避社会转型、城乡发展的阵痛和矛盾,而是从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境遇和遭际说起,反映了一群人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不期而遇,也表达出了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
难能可贵的是,《装台》不仅故事内容贴近生活,而且注重通过对普通劳动者的刻画,积极寻求与时代精神的契合。毋庸讳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们既切身感受到市场经济建设所创造的巨大财富和激发的创造活力,也切身感受到资本逻辑对那些脚踏实地、勤恳劳作等本色劳动及其社会基准价值的强烈冲击。无论小说还是电视剧,《装台》都有力回应了这一时代情绪,表现出对刁大顺们所代表的本色劳动及其价值伦理的肯定和传扬。这使得该剧在热闹和好看中蕴含了相当的厚重和沉实、相当有价值的思想内涵。作品将对时代应有精神力量的探索置于历史传统与当下现实的交汇点,并以诚挚的平民立场和人文情怀提示人们,普通劳动者的辛勤劳作和乐观生活构成了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景深,真诚面对自己的生活,通过辛勤的奋斗劳作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永远是我们孜孜追求的价值和美德。
一部电视剧能不能打动观众、有没有“灵魂”,与作品是否从现实生活出发、是否真诚表达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有很大关联。电视剧《装台》赢得观众和市场好评,再次揭示和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把创作摆在根本位置,向着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深入开掘,是文艺创作成功的根本。(胡友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