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演艺音乐>综艺>正文

流行歌曲中的亲情关系变迁

2023-08-31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京百家 点击:

分享到:

play stop

mute max volume

 

 

repeat

 

流行歌曲中的亲情关系变迁

  在今年央视春晚上,黄绮珊和希林娜依·高共同演绎了歌曲《是妈妈女儿

  在今年央视春晚上,黄绮珊和希林娜依·高共同演绎了歌曲《是妈妈女儿

  赵朴

  一首《是妈妈是女儿》,从年初问世以来始终热度不减,引起听众广泛共鸣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意识到流行歌曲不仅可以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可以诉说人情冷暖、映照社会变迁。

  亲情是人们感情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早些年被广为传唱的《烛光里的妈妈》,到今年大热的《是妈妈是女儿》,华语乐坛围绕这一主题不时有好歌问世,同时又呈现出富有时代特征的变化。

  从争执到理解:对话式的音乐表达

  歌曲中的代际亲情,往往是子代对亲代思慕感恩的单方面表达,从《烛光里的妈妈》《真的爱你》到《听妈妈的话》《时间都去哪儿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对此都有动人呈现。父母对子女的舐犊情深总是“无言地送赠”,一般不诉诸歌唱,即便歌中加入长辈角色,如佟铁鑫和杨洋对唱的《父子》或布仁巴雅尔一家的《吉祥三宝》等,也都是亲子两代一派和谐美满。《是妈妈是女儿》,却是对这些歌曲创作传统的突破。歌手黄绮珊和希林娜依·高在歌中的对唱,不是常见的互相附和,而是真正的对话、甚至交锋。

  歌曲从妈妈向远在他乡的女儿隔空告白开始:“我的孩子啊,我不知道自己做得够好吗,我是第一次做妈妈”,忐忑表露对女儿深切疼爱的同时,含着一丝委屈;女儿也回应说怕自己做得不够好,但加了一句“我是第一次做女儿,可也是第一次来做我”。因为聚少离多,母女二人亲密中带着几分客气,这不难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女儿的话语里有以往亲情歌曲少见的独立意识,这或许是妈妈那些委屈的缘由。

  接下来,妈妈一边自我宽慰“孩子会穿过大雨,去懂人间的道理”,一边又不停唠叨“早上吃饭了吗?按时睡觉了吗?原谅我只懂这样参与你生活”,字面上看,妈妈爱得无力,甚至自责,但或许因为演唱者虽尽力克制仍难以完全压抑的强大发声机能,这些话听起来带着不甘;面对这些,已长大成人的女儿满是无奈:“妈妈会留在童年,给我打很多电话,我先挂了地铁上”。生活状态处于平行世界的母女,站在各自的立场、带着各自的情绪对话,挂了电话又同时蓦然发现“我是那么地想念你啊”,这几乎就是无数家庭亲子关系的真实还原。歌曲虽然以明朗的大调色彩为基础,却不时与阴柔的同主音小调进行和弦互换,让音乐处于阴晴不定的氛围,造成突然而至、又忽然而逝的情绪波动,传神地呈现出真切又纠结的母女情。

  母女间的问题没有解决,平时积累的情绪还要释放。女儿袒露心声:“你的嘘寒问暖,我知道是为我好,但又让我觉得,我不曾被信任着”,旋律不再有柔和的线条,而是由两个音交替反复构成,语气焦躁;妈妈也很急切:“不担心的人,一定不做妈妈,我知道全知道,可是我心疼啊”,旋律被切分成短小音型的重复,低音中隐藏的半音下行如泣如诉。当女儿勇敢地喊出“请放心让我前往属于我的人生吧”,妈妈也无法再强硬,只能用“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一个妈妈”希望唤起女儿的理解。这个冲突强烈的段落,在二人和唱“像溪水环游世界,拥抱回它出生的河流”,借喻世代更替、循环往复的朴素真理时达到情绪顶点,歌曲随之进入高潮。

  “我希望你被爱着,我希望你要快乐”,这是歌中母女二人第一次用一致的曲调共同唱出乐句,以声部的共鸣隐喻观念的共识。无论两代人的想法有多大差异,希望家人幸福快乐的初衷不会动摇,建立在血缘天伦和养育厚恩情感基础上的对彼此的深爱,能化解一切。

  歌曲的尾声别有深意。母亲一边仍在担心自己“做得够好吗”,一边送给女儿最大的支持“有件事我非常确定,你是最好的女儿,请相信自己”。其中固然有父母对儿女无条件地支持鼓励,又何尝没有母亲经过挣扎,不得不接受孩子已然长大而自己终将放手退场的无奈?人言“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多么痛的领悟。

  然而,这首歌的突破和深刻,还不止于此。

  “孝而不顺”:协商式的亲密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大踏步迈进,乡土中国向城镇中国转型,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其内部结构和情感关系在不断变化,人们对孝道的理解也在转变。

  1990年,毛阿敏以一曲《烛光里的妈妈》感动了无数听众。歌中以“你”代替“您”来称呼妈妈,更符合女儿跟妈妈的亲密关系。经过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宗法教化中父辈的绝对权威与子女的压抑服从有所松动,人们更接受亲情是基于爱的孝、而非基于等级秩序的礼。更有深意的是,歌中女儿一开始欲言又止,后又说了很多“寸草春晖”的话,终于在歌曲高潮唱出“妈妈呀女儿已长大,不愿牵着你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这句心里话,这或许是为歌曲中表现子代的独立意识开了先河。

  相比《烛光里的妈妈》中女儿吐露心声的委婉,窦唯的《噢!乖》对父辈的叛逆毫不掩饰:“没有一个能感到温暖的家,还要我去顺从你们,还要乖乖听话,说那是儿女对父母的报答”,音乐中雷鬼节奏持续的反拍律动、痞气的笛子,跳荡着青春荷尔蒙催动的对传统礼教的挑衅。

  随着1990年代的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文化传统,主流话语需要家庭更多发挥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人们也渴望有安稳的家可以栖居,《常回家看看》应运而生。这首歌旋律质朴、接近口语,但就叙事方式而言,歌中的话既不是儿女的口吻、也不像是父母说的,更像居委会大妈的耳提面命。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孝亲敬老的美德内生于血缘和感恩,第三方出来宣教,多少有些变味;但在当时亲情关系日趋衰弱的态势下,确有其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社会转型中有两点对代际关系影响重大:其一,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人口(尤其年轻人)不断向大城市集中,情感和物质资源向下一代流动;其二,数字技术改变了知识生产、信息传输和人们生活的方式,数字素养的落差使长辈无法保持权威,甚至要接受晚辈的逆向教化。

  这导致代际关系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方面,在城市中开启新生活的年轻一代仍需要父辈的经济支持和社会经验,而老人也甘愿付出以支持子女发展事业和幸福生活。长辈“恩往下流”和自己打拼的困难,使子代理解父母的不易,认识到父母作出的牺牲,以子女知恩、感恩、报恩为主题的亲情歌曲在新世纪层出不穷,其中不仅有《天之大》《儿行千里》这样的主流叙事,就连被视为青少年代言人的周杰伦,唱起妈妈时也打乖乖牌,一首《听妈妈的话》完全没有平日的酷拽。

Copyright © 2021-2024 JINGBAIJIA.CN 京百家 版权所有 站点合作:350872411@qq.com
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京ICP备1700094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