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如果以曾经一贯的认知,或许大多数人认为《牡丹亭》就是文人雅趣的集大成者,殊不知看罢全本后,两个集中体现俗趣的贯穿人物跳脱出来——伴随杜丽娘生死回转的石道姑和始终追随柳梦梅足迹的郭陀,而大俗之石道姑尤为惹人注目。从上本的《道觋》出场至下本《遇母》,扮演了杜丽娘、柳梦梅爱情的护卫者,但石道姑却因着底层身份、身体的残缺成为汤显祖笔下俗世人物的代表。丑行戏常常因白口功成为最佳补充,多以引场、过场形式出现,起到了衔接和调剂的效果。男扮女装、丑行应工的石道姑实为上海昆剧团特色,通过诙谐生动的念白,既喜且悲地展现一个看似庸俗实则善良的角色。另一个民间性极强的人物郭陀,自《言怀》出场至《硬拷》贯穿,是古典戏曲中常常出现的忠仆形象。可惜以他为主角的折子经典《问路》,在此次全本中没有太多亮点展现。
戏曲学者王安祈女士曾经将“学术的意义”界定为昆曲全本复原的首要价值,笔者以为是恰当的。《牡丹亭》自诞生以来,从全本到折子戏,再从串折连缀到全本搬演,是承载文化遗产和时代审美变动融合的文化现象。如今,将汤显祖给予我们,却被我们忽视的那部分捡拾了起来,让更多观众了解真正的《牡丹亭》,这正是全本复原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