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stop
mute max volume
repeat
纪录片该保持何种创作姿态
据文汇报,越来越多年轻用户倾向于在互联网上学习提升自我,泛知识类视频内容的崛起,使网生纪录片成为青年学习的新场景。随着规模稳定增长,纪录片形成自然、传记、科教、艺术、天文等在内的多元创作格局。与此同时,融媒体环境正在重构纪录片内容与用户关系,电视台、视频平台和制作公司深化合作模式,探索以IP为核心的全产业链运营可能性。
纪录片“IP化”亦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创作者锐气丧失,就可能患上“IP依赖症”。延续纪录片IP的生命力,需要创作者沉下心来扎根生活,鼓足勇气开拓创新。从2018年至2022年,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坚持创新,将全形拓、热传感、微痕提取、高精度三维扫描等前沿技术手段运用到拍摄中,融入弹幕、说唱、动画等新创意,不断拓展文物纪录片的可能性。作为“人生三部曲”IP的第二部,《人生第二次》从多维度、多视角展现普通人在面临决定性瞬间时的选择与命运,全网播放总量超6亿。当沉浸式观察、非虚构写作和电影化视听语言融为一体,文化与美学价值得以充分彰显,纪录片将获得永不枯竭的创作活力。
还靠得住吗
据工人日报,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疑似被恶意评分一事登上网络热搜。不少黑粉对作品只打出一星,并贬损、攻击主演之一的杨紫。如今,评分高低成为观众选择作品的重要参考。不过,由于掺杂各种利益和非理性情感因素,引起的纷争越来越多。
当下,饭圈将网络评分视为一种应援明星的方式,很多人单纯冲着演员去点评作品,不少人甚至完全没有看过作品,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明星就打高分,对自己厌恶的或者被视为自己偶像的竞争者演出的作品一律差评。此外,近年来还出现自导自演通过恶意评分进行炒作的现象,让正常的评价体系更加混乱。
应当承认,网络评分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反映心声的平台,是对以往专家、学者才拥有更多评价话语的“平权”。人们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众评分能为观众在选择作品前提供可靠参考。或许正是由于它的影响力日增,出品方、粉丝和黑粉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操控评分,进而影响作品口碑。如此,评分的公信力从何说起呢?在业内人士看来,明星和粉丝之间应该是共同成长、共同激励的关系。粉丝与其盲目为自己喜欢的明星演出的作品刷分,还不如给出客观评价。只有鞭策明星演出真正的好作品,才能为他们积攒更多人缘,获得更多观众认可。
数字技术如何
为演出艺术打开新天地
据光明日报,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不过实现数字化与演出的融合“共赢”,也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直面。比如,数字技术会不会影响艺术审美?舞台艺术创作者如何回应观众的交互体验和评论反馈?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解答这些问题,既要解放思想,破除“技术恐惧”的迷思,也要守正创新。
广开引才门路,会聚复合型人才。有别于传统演出,数字化演出的进入门槛高,从业者需要懂演艺、懂技术,还要懂市场、懂社交网络,这对人才的创新思维、探索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技术赋能,创新演出内容和形式。在内容创作和生产上,既要创新采用数字技术,不断提升演出的丰富性和观赏性,形成崭新的故事化情境,也要适应创作者和受众边界模糊的趋势,积极回应观众的交互体验、评论反馈,融入内容创作,增强演出的表现力、感染力与影响力。另外,还要注重原创能力,积蓄长久发展力。加强艺术科技融合,探索新业态、新场景。
工业遗产,从沉睡到新生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国家工业遗产是指在中国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工业遗存。
目前,一些优秀案例从不同维度展现了如何实现保护和利用的双赢,共性是注重挖掘工业遗存的核心价值,个性是保护利用的方式多样化。相关专家表示,应该强调的是,要让工业遗存活起来,必须要让其融入现实,处理好遗产保护与产业升级、社会发展的关系。梳理目前工业遗产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将工业遗产改造成为创意产业园、现代艺术区,二是建立主题博物馆,三是让工业旧址成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相关专家认为,国家工业遗产中的景德镇宇宙瓷厂、青岛啤酒厂,都将城市发展、产业调整和旅游文创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当地社区受益的工业遗产动态传承典型案例。但不可忽视的是,有的工业遗产在被改造为艺术、创意街区时,既脱离了产业需求,又割裂了园区与遗产内涵的联系,从而失去了作为工业遗产的生命力……如何将工业遗产与当地社区发展紧密联系,如何在重塑工业遗产的过程中对接城市新功能,仍需继续探索。
(□记者 朱子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