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演艺音乐>综艺>正文

电影的“吸引力”正在被重新审视(2)

2023-08-14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京百家 点击:

分享到:

一是要进行分众化思考。不同观众喜欢什么类型?不同档期的观影人群的差异性是什么?比如《新神榜:哪吒重生》,与主打合家欢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相比,其观影人群显然更偏向青少年。那么,影片在春节档而不是暑期档上映可能就是一种失策。当然,一部电影的档期选择取决于很多因素,但精准寻找自己的受众也不容忽视。

二是思考商业类型电影的深层心理机制。商业类型电影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释放观众的情绪,对于宣泄欲望和调节情绪最为有效,“是快感原则自由自在地发挥作用的地方”,所以最受欢迎的类型往往是能让人哭或笑或高度紧张的类型。喜剧、情节剧、谍战和悬疑片受欢迎正是因为满足了类型的深层心理机制。

三是思考观众的接受心理。一部电影受欢迎,可能不一定是观众喜欢这个类型,而是类型之外的原因打动了观众。比如《流浪地球》口碑与票房的胜利,除了影片制作精良之外,我认为不见得是中国观众对科幻类型片情有独钟,反倒更多是对家庭伦理亲情以及国家母体产生强烈情感认同。

当人们重新用汤姆·甘宁对于早期电影的定义“吸引力电影”这一概念来描述当下全球共享的视觉奇观式的电影时,也许可以重新思考何为电影的“吸引力”。其实,由数字技术制造的视觉奇观,只是吸引力最表层的面向,如果只看到了这一层,那么想当然会认为奇幻/科幻电影、动作大片是最适合影院观赏的电影类型。但从更深的层面理解,会发现真正对观众心理发挥作用的不仅仅是视觉奇观,更是由视听冲击和视觉节奏带来的高度紧张或兴奋的情绪,一种本雅明所说的震惊体验。

由此,对于电影的吸引力而言,真正重要的是能够调动观众的情绪。在这个层面上来思考类型电影经验,也许就能避免一些非此即彼的创作陷阱——不是将类型经验变成一套保守的、可复制的机械方法,以此禁锢创作者能动性和创新性,而是使其成为可以启发电影创作者的有效资源,这才是类型经验的价值所在。

Copyright © 2021-2024 JINGBAIJIA.CN 京百家 版权所有 站点合作:350872411@qq.com
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京ICP备1700094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