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演艺音乐>综艺>正文

山东快书的前世今生

2023-07-16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京百家 点击:

分享到:

play stop

mute max volume

 

 

repeat

 

山东快书的前世今生

高元钧表演《十字坡武松打店》

  ▌汲源

  今年,“说唱热”又一次密集地回归了综艺市场,再度引领青年说唱潮流。曲艺,也是“说唱”的艺术,它的历史可上溯至先秦。在中国,曲艺具体包括“说书”“唱曲”“谐趣”三种类型。“说书”中有徒口讲说表演的“大书”如北京评书,也有说唱相间表演的“小书”如苏州弹词,还有韵诵表演的山东快书、快板书等。评书与弹词,大家相对了解得比较多一些,今天就来说一说韵诵表演中的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又名“竹板快书”,早期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遍及全国。它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不受场地限制,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2006年5月20日,山东省申报的“山东快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般认为,山东快书为清代道光年间的傅汉章始创。

  有这样的一个传说:道光六年(1826年),十余位落第举子在归途中遇雨滞留临清,为发泄落第的愤懑不平,这些落第举子以当地广为流传的武松故事为基础,编写唱词。其中一位作者将唱词带回家乡,交给他的亲戚——山东大鼓艺人傅汉章排练演唱。当然,这个传说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并不一定真实可靠,但傅汉章确实是山东快书的开创者,后来的表演者基本都来自他与他的师弟赵震的门下。

  山东快书起初是农民的娱乐活动,后来在农村的集镇庙会撂地演出,逐渐成了气候,进入城市,在临清、济宁这样的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大码头,接触并吸收其他曲艺之所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善于歌颂英雄形象的山东快书成为了宣传战斗的有力武器,创演了一系列宣传抗战的曲目。在这一时期,山东快书也进行了一场革新:高元钧、杨立德为首的山东快书艺人于1940年在济南进行了摒弃“荤口”的革新,革除了山东快书中的黄色内容。通过革新,山东快书的健康发展与延续得到了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快书迅速发展。在抗美援朝时期,山东快书继续发挥了相当大的宣传作用。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山东快书已然成为了影响遍布全国的大曲种,并区分出了不同的流派:其中最重要的两大流派是以高元钧为代表的“高派”与以杨立德为代表的“杨派”,前者主要活动在北京及全国各地,后者则主要活动在山东省境内。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山东快书的保护工作得到了重视。整理本的出版、相关研讨会的召开,都促进了山东快书的传承。

  说到山东快书,不能不提它的代表作品《武松传》。山东快书靠《武松传》起家,没有《武松传》,山东快书便无从谈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山东快书都没有定名。由于它主要讲武松的故事,而武松排行老二,个子高大,所以有人叫它“说武老二的”,也有人叫它“说大个子的”,还有人直接呼其为“武老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才给它起了一个正规的“学名”——“山东快书”。从某种程度上说,《武松传》就是山东快书的代名词。

  《武松传》,顾名思义,讲的是《水浒传》中打虎好汉武松的故事。它分为《东岳庙》《景阳冈》《狮子楼》《十字坡》等十二个回目,歌颂了武松抑强扶弱、安良除霸的英雄行为。可以说,歌颂英雄正是山东快书的一大主题。

  此外,山东快书还具有鲜明的喜剧色彩——毕竟讲的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快意恩仇、除暴安良的故事,既具有教化的功能,也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要。

  另外,山东快书与民间故事关系紧密。虽然说《武松传》主要以《水浒传》中的“武十回”(十回中武松的故事)为蓝本,但它的相当一部分情节来自于有关武松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与《水浒传》在情节与设定上实际有着很大的区别。

  除了《武松传》外,山东快书还有《李逵夺鱼》《鲁达除霸》等篇目,另外还有一些适应现实需要的作品,比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大臭虫》《二曹大闹蒙阴城》等经典篇目。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山东快书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在语言特色方面,山东快书作为一种说唱艺术,采用的是地方方言。具体来说,是鲁西北方言。它所采用的方言大致来自于其发源地临清、济宁一带。山东快书属于韵诵体,和数来宝、快板书等形式一样,没有音乐伴奏,但取韵文语言。它的语言押韵合辙,流畅顺口,以“二二三”的七字句为基本形式,以竹板、铜板作为伴奏,节奏感强,富有音乐性。重点句子的重复性也是山东快书的一个特色。譬如,山东快书《武松传》的每一回都有惯例的开场语“闲言碎语咱不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在表演特征方面,首先,山东快书以竹板、铜板打出的节奏作为伴奏。铜板也叫鸳鸯板。表演者左手持竹板,右手持铜板,金竹相应,节奏鲜明。不过在现在的大多数表演中,已经废弃了竹板,以腾出右手,使得动作表演更加自由。其次,山东快书采取站唱形式,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表演者在说到相关段落时,往往会做出与其中人物相符的动作。而且,山东快书是“一人一台戏”。无布景、无道具、演员兼伴奏,一人占全台,所有角色都由一人扮演。这就对表演者在吐字发声及形体动作等方面提出了十分高的要求。

  尽管山东快书受到了政府部门的保护与重视,但其衰落趋势依然明显,所面临的现实发展问题依旧严峻。导致其日渐式微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大众已经习惯了标准普通话,山东快书的地方语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传播;而且,在普通话的冲击之下,年轻一代的方言也具有了向普通话趋同的趋势,这就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山东快书的传承造成了影响。

  二是在传媒技术不发达的时代,这种形式简单、感染力强的艺术形式因其易于流传而具有强大生命力;而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观众越来越重视艺术的视觉效果,山东快书的优势便丧失了。

  三是山东快书不能与时俱进,不能进行有效革新,也不能像抗日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一样,产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剧目,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脱离了群众,于是逐渐被年轻一代所忽视。

Copyright © 2021-2024 JINGBAIJIA.CN 京百家 版权所有 站点合作:350872411@qq.com
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京ICP备1700094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