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首次出演陈独秀是在电视剧《中国1921》中,以一种相对与他惯用的低调方式有所不同的姿态凸显出陈的执拗性格,比较突出他特立独行的那一面。因为这部剧关注的是陈独秀在1918-1921年间的事迹,介身十月革命及其后风云激荡的时代,于和伟的表演更趋向于对角色内在心绪的外化过程。
第二次则是在电影《建军大业》中,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身处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的1927年,仍不愿意放弃对国民党的依赖,拒绝武装抵抗。这部片中的陈独秀形象,是直接与代表了当时党内正确意见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相对立的,亦是于和伟的三个陈独秀中最趋向脸谱化的一次表现,比如在会场上直接歇斯底里发飙,表现出这位党的首任总书记人生急转直下的焦虑关头。这几乎也是于和伟最为直白外化人物性格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例子之一。考虑到主创团队对于此片题材把握的审视角度,陈独秀在此片中的地位份属陪衬,谈不上精彩。
然而这个比较“失败”的案例,在数年后又衬托了同一个角色的“成功”:2021年《觉醒年代》直接以1915-1921年为背景,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作为贯穿始末的线索表现,令这个角色成为剧集的灵魂人物之一,因而也有了更丰富细腻的表现。在回到母校上海戏剧学院与师生交流时,于和伟提到,在为角色做准备查看资料时,曾经看到一张照片,对他塑造角色深有启发,在北大校园里的一张合影中,置身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钱玄同等人之中的陈独秀,真的“一枝独秀”地将一只脚伸在蔡元培面前,与其他几位教授正襟危坐的知识分子做派大异其趣。这自然并未直接投射到于和伟在《觉醒年代》的表演中,但这样不经意的一瞥,令其对角色身上可爱生动的部分,有了直观认识。表演系老师曾经教导过他:“会演的演人,不会演的演戏。”若前两次陈独秀,尚停留在关注角色身上特定侧面的“演戏”阶段,那么《觉醒年代》则完成了将角色还原成为身处具体历史背景中活生生的人的过程,实现了对陈独秀这个人物灵魂的全方位锻造,令其与前两次的表现有了质的飞跃。
非常有趣的是,于和伟饰演过的角色中,最为繁复精彩,常常闪现出“最好的艺术说不清楚”光芒的郑县长、曹操和陈独秀,分别令其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配角以及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他们有力地证明了于和伟深耕影视表演的这二十多年最富创造力的能量之所在。从很早时候,于和伟就在诠释角色的过程中追求一种“神似”的深度模式,当然成果不一定都尽如人意,但从荀彧、万古碑、白占安及至陈独秀,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位并未以“流量明星”“一线小生”而负有盛名的演员一以贯之的踏足角色人性幽深的努力,在五十岁到来的时刻,他迎来了表演艺术意义上的事业高峰,这绝非偶然,亦不算迟来,对一个演员来说,只存在进阶到一定程度的精彩角色的迟到,而并不存在生理年龄对某一些重大名利时刻的错过。对于和伟来说,从龙套到最佳男主角,路虽长,倒也符合追艺人不断进取的规律,站在今日的时空,不知不觉他已经拥有了许多经典角色,且这些角色并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轻易被遗忘,这便是于和伟自属的意气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