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stop
mute max volume
repeat
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一直是纪录片品类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它不仅为观者呈现出一处处壮美的自然风光,也以强烈的纪实性带领观众感受真实世界的动人之处。
春节期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的七集自然地理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将纪录片的真实之美推向了一种“极致”,通过带领观众走进七个极致之地,深入高山,溯源江河,穿越四季,一览最“极致”的中国大地。
在《遇见最极致的中国》中,不仅能看到自然风光的极致丽景、大好河山的波澜壮阔,也可以看到创作者们对优质纪录片作品的坚持与匠心追求。
攻坚克难艰险环境中挖掘真实极致之美
如何才叫最极致?《遇见最极致的中国》给出的答案是沿着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线索,深入到世界级的地理与生态单元和独特的自然家园之中,于最典型的季节、最关键的时刻,透过地理之美、生命之美,遇见最极致的中国。
其一,聚焦自然极致中的万千风情:《遇见最极致的中国》一共七集,每一集都会聚焦于一个自然极致景观:有世界上最大的极大陆冰川,被称为地界“第三极”的普若岗日冰川;有全球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有寒冬中的中国冷极;更有世界最大、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全球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岩溶区;以及独步世界的“三江并流”和中国最北的海域等自然景观……
这些拍摄点人迹罕至,高空与特写镜头的结合得以让人们充分领略这些极致景观的独特韵味、神秘色彩和极致的吸引力。可以说,《遇见最极致的中国》用镜头去带领观众认知那些未曾去过的高山江河、冰原沙海,把最为极致的景观以最具震撼力的画面带到观众面前,强化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反思。
其二,聚焦珍稀生物的多样繁荣: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一般都有两大主角,一个是自然的变化,另一个便是自然世界中的生物。《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在聚焦地理之美的同时,也触及了那些生存于极致之地的珍稀生物,力争在壮美风光之间揭示出自然界的生命奇观,展现多种生命形态共存的自然关系。比如在“极大陆冰川”中出现的藏羚羊和野牦牛、和雅鲁藏布大峡谷中苦苦寻觅的横纹树蛙,还有生活在崖壁上的攀岩高手白头叶猴,更有2010年才被科学家发现的第五种金丝猴——怒江金丝猴等等。
该片通过近距摄影和跟拍,充分展现出不同物种在不同环境之中独到的生存智慧。我们看到:镜头之下的甲虫和旱獭,在自我的努力或同伴的鼓励中,学会如何克服自然条件的险恶,适应“极致”。通过微距镜头的放大,人们得以看到了更具立体性和真实质感的“物种生存攻略”。
沧海桑田融合叙事中展现自然文明变迁
在《遇见最极致的中国》这部短小精悍的纪录片中,我们还能看出纪录片背后的自然文明变迁。在《遇见最极致的中国》每一集背后,都搭建起了清晰的叙事脉络,在为观众呈现出极致景观无穷魅力的同时,也展现出沧海桑田的时代画卷。
在普若岗日大冰原上,少有植物可以经受住长年的酷寒,但是垫状点地梅的存在却让所有观众看到一种独特生命体的顽强意志。在极地冰川这样酷寒之地,一片小小的点地梅需要历时50年的生长周期,冬季蛰伏在地下,在一片死寂之中静待春来。《遇见最极致的中国》不仅是在呈现当下的自然景观,也是在勾勒肉眼察觉不到、却真实存在的自然变迁。
比如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白尾地鸦,在黄沙漫天的沙漠之中懂得了如何在沙地之中寻找肉虫,并学着在冬季到来之前用动物羽毛打造温暖的巢穴,它们在极致之地的身影正是生态文明的生动写照,而这种在艰苦环境中进化的生存哲学与进化过程也将带给观众深度的思考,超越表层的“视觉观看价值”。
通过融合叙事的方式,《遇见最极致的中国》从历史与生态的角度描绘出了一种“极致”之美。历经千年叠压的冰川,以一种高冷肃穆的形象让人类不断探索。历经千年流动的沙漠之中,也存在着孕育生机的绿色湖泊,与更多的自然生灵共生共存。透过该片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景观”,而是巧妙融入创作者的思考于其中,展现出生态文明的动人与美好,为经久不息的自然文明创设更具深意的“影像表达”。
佳作频出持续积淀中推动纪录片创作再升级
据了解,在创作过程中,摄制团队通过电话、专家研讨、专业人士协助等丰富的方式去进行前期调研,同时抓住拍摄的关键“窗口期”,尽力克服自然类纪录片“事件偶发性强,不可控因素多”、“受季节、天气影响较大”等难题,让观众领略到更为独特的生态文明样貌。最终得以将极致这一新视角融入于自然地理类纪录片,拍摄出最为优质的画面。
为了呈现出不同土地上不同生命形态,《遇见最极致的中国》摄制组怀揣着“探险精神”,经历着一次又一次极致的冒险。在拍摄普若岗日冰川时,摄制工作人员在海拔超过6000米的极致高地,最低温超过-40度的冰川之中坚守了28天,抵抗住了强烈的高反和不期而至的暴风雪;在内蒙古大草原,为了拍摄天鹅的生动细节的同时不惊扰它,工作人员把自己伪装成牛马在草原上匍匐前进,一点点接近天鹅,适应天鹅的生活规律,最终拍摄到了小天鹅飞行的画面,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材料。可以说,在每一集25分钟的影像背后,是一群纪录片创作者真实又艰苦的坚守。
在笔者看来,《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实现了两层拓宽:从纪录片品类的拓宽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看到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依旧有广阔的创作空间可以挖掘,创作者可以在选题思路上持续破题,将纪录片做得更为精细,也更为垂直;从对自然生态影像的拓宽角度来说,该片为祖国的极致自然景观留下了生动的“影像志”,触碰到了更多曾经未曾被镜头大面积关注到的“小众景观”、“极致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