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演艺音乐>综艺>正文

龚琳娜:让中国文化在“传唱”中传承

2022-10-14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京百家 点击:

分享到:

play stop

mute max volume

 

 

repeat

 

安静的音乐厅里,天使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轻巧地踏上舞台,歌唱家龚琳娜的身影也在其中,她披一袭淡绿色的长衫,仿佛春日里一抹萌发的绿意。竹笛悠然吹响,悦耳如鸟鸣,小朋友们摇头晃脑,唱起快乐的歌谣:“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前晚,由这首与立春节气相关的《立春偶成》开始,一幅独特的时间画卷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里徐徐展开:春分是孟浩然的“花落知多少”,清明是柳永的“为伊消得人憔悴”,谷雨是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二十四节气、古诗词、音乐巧妙相融,这场受国家大剧院2022八月合唱节邀请而来的“流动的时光”二十四节气古诗词合唱音乐会,是龚琳娜和作曲家老锣的独到创意。

二十年前,老锣就开始为古诗词谱曲。“我唱了很多关于古诗词的歌曲,但一直没有明确的主题。”诗词的范围太过宽广,龚琳娜希望能找到一条线索,把这些歌曲像项链一般连缀起来,便于汇总成专辑或音乐会的形式。2017年,主题线索浮出水面,春夏秋冬、时光流转,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特的切入点。龚琳娜专门邀请了一位文学方面的专家来助阵,“从诗词本身的影响力出发,挖掘更深的情感和意境,而且最好能涵盖唐、宋、元等多个朝代。”每个节气都有三首诗词备选,最终决定权在老锣手中,“他是作曲家,诗词必须要引起他的共鸣。”

老锣在音乐中赋予的见解耐人寻味。比如在孟浩然的《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重复了两遍,龚琳娜唱着唱着,突然就问自己,经过了一夜风雨,明日里繁花是否依旧盛开?她在第二遍演唱时刻意加重了“少”字,在腔调里回味那份韶华易逝的淡淡感伤。再比如苏轼的《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词人在给身处逆境的自己打气,龚琳娜让自己的声音一定“亮”出来,而转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时,那份酣畅过后回望生命的平静,则一定要“闷”着唱。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胸襟开阔,这首作品开头,乐队静默,龚琳娜的高音空灵渺远,仿佛月下大海的回声,唱得忘我时,她舞起双臂,摇曳如粼粼的波浪……每当一曲终了,全场观众便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作为一名歌者,我珍惜每一次在台上表演的机会。”龚琳娜说,“我希望我们的诗词和音乐能真正地传承下去,而不是靠死记硬背,这是我做这场音乐会的初心。”带着这套曲目巡演时,龚琳娜每到一地,就会邀请当地的童声合唱团加入,让孩子们真正与诗词共鸣,为文化的源流而自豪。为音乐会担任现场伴奏的乐团里,笙、筝、笛箫、扬琴等传统乐器与大提琴、手风琴的低沉音色交织,韵味十足。

“我还一定要把古琴放在这场音乐会里。琴棋书画,琴在文人雅士的表达中占第一位,可我们现在的伴奏乐器大多都是钢琴,很少有人用古琴。”龚琳娜的遗憾伴随着自省,“老锣是西方人,他为什么能给中国的古诗词谱曲?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就在上海音乐学院跟随龚一先生学古琴,他了解中国文人的情怀。”

“中国的文化太富有了,我想我一辈子都可以在中国文化的土地上耕耘。”眼下,龚琳娜正在身体力行地推动自己的“声音行动”,“走到哪儿,就唱到哪儿、教到哪儿。”在北京、在自己的家乡贵州,龚琳娜义务为中小学音乐老师做培训。未来,她将目光投向了辽阔的西部地区,“培养出老师,他们又会带动周围的孩子们。我觉得,中国的音乐普及应该从小孩开始,培养真正的文化自信,就像我从小在贵州唱贵州民歌,我一辈子都会爱我的家乡。”(文/记者高倩)

Copyright © 2021-2024 JINGBAIJIA.CN 京百家 版权所有 站点合作:350872411@qq.com
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京ICP备1700094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