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演艺音乐>综艺>正文

电视剧《麓山之歌》:展现制造业的中国智慧

2022-10-14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京百家 点击:

分享到:

play stop

mute max volume

 

 

repeat

 

作者:赵彤(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

近日播出的电视剧《麓山之歌》不仅是麓山重工的具体故事,也不仅是杂取荆南省装备制造业多样性而融合出的故事,它还是我国实体经济所经历的发展故事。《麓山之歌》的情节里有回顾,但这个故事的表意指向的是未来。

作品的开篇四面楚歌,在五年来机械制造业总体形势下滑的背景下,方锐舟迫不得已提出了“重工换金融”这样改弦更张的方案;卫丞的“麓山一号”研发项目遭遇资金断裂的冲击;宋春霞这位精通车、铣、刨、磨、钳的全国劳模面对着“皮之不存”的困惑;金燕子还没摸到向往的“白头盔”,就将滑落到“售车小姐”的地步……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有很多,如产品供求关系的周期变化问题、功利性产销的寅吃卯粮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麓山重工所依赖的高中端泵阀90%需要进口,用方锐舟的话说,就是“长期以来技术储备不足”的问题。《麓山之歌》在开篇处,言简意赅地将核心技术的有无问题,尖锐地呈现为生死存亡的故事情境。

麓山重工职工过万人,而荆南省不止有一个麓山重工。在这段开场戏中,麓山重工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荆南制造业又何谈从容?在《麓山之歌》中,麓山重工遇到的“卡脖子”技术是高端液压柱塞泵,这是铺展在剧情中的“核心技术”形象。在剧情的缝隙中、在角色的台词里,麓山重工所装备的激光切割机、智能化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涉及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性问题。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麓山之歌》叙事的基本结构。不愿做代工的麓山重工,从“中国生产”成功地走向“中国智造”是这个结构延展的必然结果。从悲歌到壮歌,《麓山之歌》的独特性不在呈现完美结果的方面,而是在这个结果形成的过程中。这部作品中,“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贯通了决策、管理、科研、生产和培训等诸多方面,在卫冲之、卫丞这样的核心科技人员之外,还有韩省长、邱沐阳这些核心决策者,有宋春霞、金燕子这样的核心工匠,也有方锐舟、明德江这样的核心管理者,在国企之外还有玉衡这样的民营企业。麓山重工的凤凰涅槃是合力并发的结果,该剧以综合发展观和整体性创新观,突破了科技创新故事的固有模式,使这首奋进发展的壮歌演变成一部各方共同发展的交响。

《麓山之歌》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它探讨了核心技术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剧中,从朱可妮被清退、马炎辞职送外卖到金燕子试当4S店销售员,几位青年产业工人都与企业产生了疏离感。个中的原因具体到麓山重工,是因为缺乏核心技术,导致企业发展滞后、经济效益低下、职工荣誉感丧失、自我更新意愿降低。而当麓山重工走出低谷,并因技术赋能走向行业前列,乃至创建i5车间奔向世界一流之时,不仅马炎决意回归,连原来不愿意下车间的胡七对也甘愿从头学起。这前后的变化,形象地阐释了这样一个判断,核心技术在哪里,制造业的重心就在那里,哪里是重心和中心,向心力和凝聚力就在那里。核心技术与核心价值观是一体的两面,这是《麓山之歌》蕴含的政治经济学。

《麓山之歌》的故事起于麓山重工遭遇行业寒流奄奄一息之际,收束于智慧产业园建成的生机勃勃之时。这部作品是麓山重工从跟跑者发展成为领跑者的进行曲,是“中国制造”在新时代转变为“中国智造”的交响诗。这部优质作品也有它的不足之处,若能在技术研发之外,再写一两笔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片段内容,便会让这部剧作更完善。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8日 15版)

Copyright © 2021-2024 JINGBAIJIA.CN 京百家 版权所有 站点合作:350872411@qq.com
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京ICP备1700094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