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宇曦:我是用电影而不是纪录片的标准来要求摄影、美术、灯光乃至录音的。比如我会要求室内的效果拍出来像油画,光线不那么明亮,但拍出来很有质感。但室外的风景,我会要求它像国画的水墨,所以你会看到电影里有大量的云雾萦绕的镜头。
羊城晚报:等大自然的配合不容易吧?
崔宇曦:对,我们主要是靠拍摄而不是后期,所以每次一看到有合适的天气变化就立刻开工。
羊城晚报:片中有一个斗转星移的镜头特别美,拍了多久?
崔宇曦:那个星空我们拍了一个月,每天一到晚上就开始拍。虽然花时间,但很值得,因为它能表达我们想说的时间的流逝感。
羊城晚报:电影里唐兀三公和唐大食婆的交流,有很多是通过瑶歌进行的,都是即兴创作吗?
崔宇曦:是的,都是他们自己的即兴发挥。我们在片尾字幕里都给这些歌标明了创作者,好几首都是唐兀三公和唐大食婆原创。配乐我们用的是专业音乐人的创作,其中主题音乐是著名的《瑶族舞曲》,其余多是从当地的山歌里提取元素来创作的。
羊城晚报:老人们即兴创作的那么多首瑶歌里,哪一首最打动你?
崔宇曦:唐大食婆哭着唱他侄子那一首。那场戏完全是她情感的油然而生,当时外面还下着大雨,整个场景很打动我。
想带电影上山,让老人们看看
羊城晚报:电影从2013年开拍到现在,已经快10年的时间了,当地应该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崔宇曦:对,变化非常大,政府给了当地很大的扶持。我们拍摄的时候山上正在修下山的公路,现在南岗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区,年轻人也陆续回来了。
羊城晚报:唐兀三公和唐大食婆的近况如何?
崔宇曦:2013年我们拍摄的时候,老爷爷79岁,老奶奶已经81岁。前阵子有朋友因为看过我们的样片,还专门跑去探望他们,听说两位老人家都很健康,而且精神状态也都比原来好了很多。
羊城晚报:这部影片留下了南岗村曾经的一段时光。
崔宇曦:南岗村的人最早是1400年前从北方迁徙而来的,历史上最多有过7000多人居住在这里,曾经辉煌过。我们拍摄的时候,当地老人身上还传承了不少传统文化,包括唐兀三公跳的长鼓舞,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还在片中展现了他如何做一面长鼓。
羊城晚报:这部电影在业内的反响很好,但你更希望它被更多普通观众看到吧?
崔宇曦:对,我一直觉得自己运气很好,碰到了这么好的地方、这么好的人。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影像的记录者,我很希望这部片子能在公映后让更多的观众看到。但其实我最早拍这部片的时候,就是完成自己的一个电影梦。
羊城晚报:这是你的第一部电影,听说团队里一些成员是你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时的同学,包括摄影指导陈理。
崔宇曦:我最早是玩摄影的,2008年的时候,我去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进修,后来又去编剧系和导演系学习。陈理是我导演系的同学,我们志同道合,共同创作了这部作品。
羊城晚报:你们想过让唐兀三公和唐大食婆看看片子吗?
崔宇曦:当然,但他们很可能不愿意下山,所以我希望有一天能把片子带到山上去,让他们看看在大银幕里自己住的地方有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