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演艺音乐>综艺>正文

《谢谢了,我的家》义诊世家一门34位医生惊呆网友

2022-10-03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京百家 点击:

分享到:

  中国娱乐网    家庭传承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能持续多久?答案可能是一辈子。上周六晚,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谢谢了,我的家》播出了第八期节目。节目中,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蒙曼、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潘敬新、北京医院胃肠外科医师潘宏达、第六代“泥人张”张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曾凡一现身讲述了各自的家风故事。其中,无论是爱书如命的蒙家人、义诊60年的潘家人还是传承近200年的“泥人张”,他们的家庭故事都让观众看到了家族传承和影响的重要性,更有不少网友直言也要培养一个能代代相传的好家风。

图:蒙曼父亲年轻时读书照

 

  蒙曼曝家中书架超20个网友直呼“羡慕”

  一家子都是读书人是种怎样的体验?身为学者的蒙曼应该是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之一。现场,蒙曼爆料自己家中有20多个书架,一般人客厅摆放电视的位置在蒙曼家就是放书架的地方。有网友看过节目后笑称:“一家人把看电视的时间用来看书,怪不得学识这么渊博。”

图:蒙曼和父亲

图:蒙曼在家风馆留寄语

图:蒙曼站在客厅的书架前留照

 

  蒙曼坦言自己爱看书很大部分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而现场蒙曼父亲也表示自己也是受了父亲影响:为了多看一本自己没有的书,蒙曼爷爷干脆直接用毛笔抄书,足见对看书有多渴望。读书改变的不仅是一家人的学识,还有一家人的命运和气质。节目中,蒙曼表示自己一家都是老师:父亲是语文老师,母亲是英语老师,哥哥是政治老师,自己则是历史老师。不少网友直呼:“这就是真正的书香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喜欢读书,太羡慕了。”

图:2017年春节,参加义诊的潘家三代医务工作者合影留念

 

  义诊世家一门34位医务工作者惊呆网友

  不仅学风可以传承,医风也能在言传身教中流传。比起蒙曼一家子读书人,节目中潘敬新、潘宏达一门34位医务工作者显得更为壮观。

图:潘敬新和潘宏达在家风馆留寄语

 

  作为著名的义诊医生,潘家人每逢春节人们团聚时都会举家前往泉州南安乐峰镇湖内村进行义诊。这场义诊从1958年开始,至今已经延续不断坚持了整整61年。当看到潘家“义诊团”34位医生坐在一起拍摄“全家福”的场景时,主持人敬一丹不禁感叹:“这是一个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合影。”

图:潘敬新叔叔潘明继

 

  一家人不仅放弃假期在春节时义诊,面对前来求助的病人更是摆出了最佳的状态和诚意。现场,潘敬新坦言叔叔潘明继和婶婶施增英总结出的家训就是“待人以诚、处世以德”,要求一家人真诚对待每个病人。潘家人这种舍己为人的行为也令网友们不禁感叹:“一个家庭的家风太重要了,就是有这样德高望重的长辈,才能培养出一家子这么多好医生。”

图:青年张宇制作泥塑

 

  “泥人张”传人恐惧3D打印寄语后辈拥抱科技

  同样是世代传承,蒙家和潘家对于读书和从医都有相同的理解追求,但天津“泥人张”的第六代传人张宇和父亲的理念却不太一样。由于一些陈年往事,“泥人张”的商标被他人抢注,张宇的父亲对此始终耿耿于怀,一直想要打官司拿回属于自己家的商标。对于父亲的固执,想法更现代的张宇不太认同,父子俩为此闹了不少矛盾,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父子俩一年只见两次面。

图:张宇在家风馆留寄语

 

  尽管对于品牌运营的理念不同,但张宇爆料其实从爷爷那代开始,张家人就已经隐约间达成一个共识——“泥人张已经结束了”。因为在张宇看来,“泥人张”的精神就是创新,每一代都在不断学习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张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现场,张宇坦言自己听到3D打印技术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感觉就像天塌了一样,你要很长时间完成一件作品,3D打印可以很快复制出来。”反而张宇的两个儿子更加适应这种全新技术,对3D打印机的了解比张宇还多。

图:曾凡一与父母

 

  在最后的寄语中,张宇希望儿子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可以慢慢地超越过去,使“泥人张”艺术在未来的时间里边有新的形象,有新的形式,完成生长的继续。这种积极向前的精神也得到不少网友的赞赏,有网友表示:“不被陈腐规矩框住,这种艺术才更有生命力。”

  下期节目中,著名作家刘墉之子刘轩也将现身节目讲述如何在父辈的指引下改变命运,他又会带来怎样的家风故事?更多精彩,敬请期待周六晚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谢谢了,我的家》。

Copyright © 2021-2024 JINGBAIJIA.CN 京百家 版权所有 站点合作:350872411@qq.com
所有内容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立即删除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京ICP备1700094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