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娱乐网讯 改革开放40年来,国人对美的定义和追求美的观念有什么变化?职业装的变化究竟体现了什么?中国时装走向国际的路上有什么故事?传统工艺之美又是如何继承和发扬?本周六晚21:10,深圳卫视经典对比照分享节目《图鉴中国》,几位时光分享人和见证人,将带着他们珍藏的对比照,和我们一起感知改革开放40年来,国人对于美的观念的变化,感受“中国美起来”背后的骄傲。
30多年前的选美比赛究竟是什么样?对美的追求有哪些变化?
现在走在大街上,每个人都很靓丽新潮。然而30多年前,中国人服饰的颜色只有灰、白、蓝、黑,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丰富的颜色。本期时光见证人、原中新社广东分社摄影记者安哥,用他拍摄的一万多张珍贵照片,带我们领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的变化。
1985年,一群年轻人正在参加一个轰动一时的活动:首届“羊城青春美大赛”。站在最中间的女孩——首届“羊城青春美大赛”冠军谢若绮,并没有想到这次大赛能改变她的一生。
当时的中国社会对于选美的接受度还很低,决定参赛时,谢若绮的父母还以为她要穿泳装而不让她参加,后来了解到并不是像香港小姐那样的比赛才勉强答应。当时参赛者有近600人,经过预赛初赛,共10多名选手进入决赛。面对台下黑压压的观众,谢若绮被问到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喜欢你男朋友的职业怎么办?谢若绮是怎样回答这个到现在都是一个困难抉择的问题?她又是怎样脱颖而出、最终拿到了大赛冠军?
在节目现场,时光分享人谢若绮说,这次大赛打开了她心中的一扇门,让她意识到,原来对美的追求可以更大胆,她也可以勇敢展现自己的风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扇门其实就是接受新生事物、接受时尚潮流的第一步:第一次选美、第一次做造型、第一次公开讨论爱情,而经历过这次比赛后,以谢若绮为代表的参赛者们,也成为了真正的时尚群体,像无数国人一样,以开放的姿态,走进时尚的大门。从初选开始,选手们遇到了怎样的难题?这场比赛给当时的时尚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又是如何改变了当时的“素颜”中国?时光分享人谢若绮、时光见证人安哥将为我们一一道来。
中国时装通往世界T台的道路上经历了怎样的历程?“金顶奖”设计师带你感悟中国服饰变迁
提到改革,少不了“穿衣戴帽”这件小事,这正是社会变迁最直观的注脚。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没有“设计师”这个职业,做衣服的都叫裁缝。学习服装设计的资料完全靠国外的书籍,因此戴蛤蟆镜、穿喇叭裤这种香港欧美流行的服饰,也一度成为我国大街小巷的时尚。
从将中国传统元素青花瓷运用在北京奥运会礼仪服装上;到将非遗技艺丝绫堆绣发扬传承,运用在时装中,我国设计师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本土元素。带有中国风的设计,正在一步步闪耀国际T台。
除了时装,职业装也同样需要美丽时尚。但90年代初,职业装非常单一,大部分都是灰色、蓝色,没有特殊的职业标识,穿久了还会变得松松垮垮,如何在美观的同时提升职业装的功能性也成了设计师面临的难题。而现在的职业装在实现职业需求的同时,同样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从40年前千人一面、“就怕不一样”,到40年后,绚烂多彩、“就怕都一样”,中国各行各业的工作者脱下时装,穿上工装时依旧可以很美。这样巨大变化的背后,是中国飞速向前的步伐,是国民更加开放包容,是对于美的期待与信任。闪耀2018年纽约时装周的中国T台如何定义自己的时尚?《图鉴中国》第一次T台秀又展示了怎样的中国风潮流?本期中国服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刘薇女士,为你揭晓这些答案。
从无人问津到走向国际,中国传统工艺之美如何继承发扬?
陶瓷、刺绣等我国传统工艺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美的精髓。现在我国的瓷器遍布全球,连普京都为我国瓷器折服。但1993年,本期分享人、中国陶瓷非遗传承人刘权辉发现,我国瓷器出口沙特时却被当作赠品;现在,刘权辉工厂制作的“西湖蓝”成为国礼。中国陶瓷如何走向国际?中国的文化自信又是怎样通过小小的陶瓷展现在世界面前?刘权辉将为我们解答这其中的光阴故事。
而我们熟知的苏绣,同样用中国手艺震惊世界。姚建萍作为国家非遗苏绣的传承人,创作的《英国女王》被白金汉宫收藏。她用丝线的变化将皇冠、发丝、肤色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苏绣之美与现代创新结合。从陶瓷到刺绣,中国传统工艺的种种结晶,成为大国风姿的张张名片,让世界领略中国无限的美!
曾经的中国因为经济匮乏,美被暂时压抑。但随着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有更多自由和机会去展现专属于自己的独特美。从被人惊艳到走向世界惊艳全球,既有技术的创新也有心态的从容,还有祖国发展飞跃带给我们的自信。本周六晚21:10,由东鹏特饮首席特约的深圳卫视《图鉴中国》,用不同对比照故事,见证中国如何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