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中国新闻奖设立的第32个年头,作为业界最高奖项和权威标杆,它代表着主流舆论的价值导向,凝结着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进步和创新成果,蕴含着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孜孜追求与不懈奋斗,在推动新闻界出精品、出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是新闻舆论工作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风向标”。
作为面向各级各类媒体、新闻工作者广泛参与、权威性和美誉度高的年度综合性优秀作品奖,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改革关系重大。主办方中国记协商以求同、协以成事,广泛听取新闻界意见建议,寻求贴近媒体意愿和社会期许的“最大公约数”,从新闻形态、新闻生产规律和评价规律出发调整改革奖项设置,是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积极探索,是与新闻事业发展同向同行的有益实践。三方面变化令人耳目一新:
一是破立并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可以说,我们事业发展的一切成就和进步,无不是在破解问题中实现的,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亦如是。30多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国新闻奖不断“做加法”和“打补丁”,丰富评选类别,奖项由最初的13项扩充到29项。但奖项交叉问题也随之而来,部分奖项甚至有“隔年皇历”之嫌,改革是破而后立、与时俱进的需要。此次改革从新闻业务专业和新闻工作实际出发,对奖项进行梳理、归并,改革后的评选项目由29个优化为20个,结构更为合理、框架更为清晰。尤其是以体裁为主线,同时尊重媒体特性和新闻实践设置基础奖项,打破了原有评选项目对作品形态和传播介质的限制,贯通各类媒体,兼具专业性和包容性,覆盖的新闻工作者群体也更为广泛,可谓一举数得。另一值得称道的变化是此次改革取消了对作品的字数、时长限制,有效减少“遗珠之憾”。通常认为,好新闻应短小精悍。但是面对不同的题材,该长则长、该短则短,注重作品的表达效率方是应有之义。
二是内外兼重。改革后的中国新闻奖以内容题材为主线设置专门奖项,内宣聚力、外宣发力,有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其中,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历来是中国新闻奖评选的重头戏,作为专门奖项单列后,旋律更高昂、能量更饱满,有利于充分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引领作用。舆论监督报道奖项的设立可谓“惊喜”。长期以来,公众对舆论监督报道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舆论监督是“抹黑”“添乱”。这其实是对舆论监督的曲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从本质上来讲,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有相同的精神内涵、一致的出发点和统一的校验标准。舆论监督报道奖项的设立,激浊扬清、扶正祛邪,鼓励媒体真正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激励从业人员切实担负起“瞭望者”的使命。国际传播是中国新闻奖诸多奖项中较为独特的品类,它的设置和发展与中国对外传播国家战略发展的关键节点密切相关。近几年,我们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借船出海”,不乏“破圈”成功的案例,海外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国际传播价值被广泛认可,这在国际传播奖项改革中也得到了充分印证。
三是“新”旧相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伴随着融合的纵深化发展,2018年中国新闻奖增设媒体融合奖项,奖项设置4年来的发展成效是极为丰富的,见证了我国媒体融合由表及里的显著变化,展现了主流媒体进军主阵地取得的突出成果,涵育了一批具有聚合功能、探索价值和社会反响的融媒精品。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深水区,此次改革亦是新形势下主动作为、守正创新的必要举措,除却打破限制、贯通各类媒体设置基础奖项外,另增设“融合报道”“应用创新”两个专门奖项以鼓励发展创新,明确内容是核心、技术服务内容的本质要求,强调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公共职能,正能量与大流量相得益彰,真正发扬好新闻的价值。同时,改革后的评选办法明确规定“各省(区、市)记协报送作品必须有 1 件以上县级融媒体中心作品”,鼓励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创优,助力打通媒体融合最后一公里。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与时俱进的中国新闻奖无疑是这篇文章最好的“记录者”之一。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中国新闻奖亦是如此。奖项设置改革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堪称“大手笔”,有助于让更多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优秀新闻作品脱颖而出、传播开来,充分发挥出“立标杆、出精品、育人才”的作用。(文/薛保勤 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责编:周志华(实习生)、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