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多所大学表示支持该计划。据香港星岛日报6日报道,香港大学表示,正积极在校内推广并物色合适人选报名参与计划,港大会为有意报名的教职员提供各方面的支援,如安排跨学科讲座、加深人们对太空相关研究的理解、提升对航天工作的兴趣等。港大还会研究其他措施配合,在日后遴选或训练过程中,尽量在各方面作弹性处理和安排,以鼓励大学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国家的航天工作。香港科技大学6日向教职员发出内部电子邮件,表示有幸成为初选招募机构之一,称国家在香港选拔载荷专家,标志着国家对香港科研水平的信心,校方非常鼓励符合基本要求的教职员申请参与选拔,要求有意申请者最迟于本月25日向校方交表,再转交港府。香港中文大学6日同样发布通告,邀请各部门主管协助通知所有教研人员有关招募信息及申请方式,大学也在校园各处设置宣传物品及解答招募相关的查询。香港都会大学表示,申请人可通过自荐或推荐方式,经大学内部遴选后参与初选。
澳门科技大学设有“月球与行星科学实验室”,集中研究月球、火星、小行星及巨行星。校方认为,澳门人才也存有优势。澳门科技大学校长李行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称,澳科大自从2005年开始,已参与过国家航天计划,学校有条件为有意参加选拔的人,准备足够的支持,如提供更多太空及航天的基础知识等。实验室主任表示,他们有近100名科学家符合遴选资格。
航天科技水平得到肯定
港澳民众开始关注国家航天事业,大概是从2003年航天英雄杨利伟访港开始的。其后,香港青少年多次组团到访内地卫星发射地参观,香港院校也纷纷建立起与航天科技相关的专业,包括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等不断加强学生培养。
香港理工大学是香港唯一拥有国际太空任务实战经验的高等院校。为支持国家的探月工程,理工大学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容启亮多年来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专家携手研制出多项太空仪器,包括应用于2013年嫦娥三号及2019年嫦娥四号月背探测任务的“相机指向机构系统”,与2020年应用于天问一号的“落火状态监视相机”。理大团队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将应用于嫦娥六号探月任务。理大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主任吴波教授通过创新技术研发,研究嫦娥五号着陆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协助选取嫦娥五号的着陆点。此外,理大还为欧洲太空总署2003年火星快车任务研发“岩芯取样器”,为2011年中俄联合探索火星任务研发“行星表土准备系统”。今年7月,理大宣布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先进空天推进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在科研方面,香港创科基金一直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资助,包括生物医学、机械工程等。最近几年,航天科技产业开始兴起,香港航天科技集团成立。香港还加入“国际宇航联”,2021年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卫星——金紫荆一号。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表示,今后会有更多科研经费投入支持相关研究,并加强与内地合作,产生更多机遇。他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产值估计3年后高达1万亿元人民币,香港还没有相关系统,若能尽快将这部分发展起来,可望成为一门盈利丰厚的产业。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助理教授伍淦鸿认为,中央对香港的航天航空科技予以肯定,是重要的里程碑,香港不乏航天航空科技的人才,也有许多方面的航天技术发展,包括通信卫星、北斗卫星定位以及超音速降落伞等。
澳门近些年也在航天科技上不断发展。2019年,为庆祝回归祖国20周年,澳门科技大学公布了澳门首颗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的命名,为“澳科一号卫星”,有望于今年年底择机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