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阳气上升,浊气下降,大地蓬勃起来,土质松软,草木萌发,人也禁不住春心萌动了。欲问风景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看看清明节将近,闻听杏花村的杏花开得正好,和朋友们相约去杏花村觅春,否则,在水泥和钢筋盘起的高楼林立的城里待得时间久了,心都麻木了。
于是在一个周末,一行十几人,三辆轿车,浩浩荡荡地开往旧寨乡杏花村,一个叫做大洼的地方。二十几里的路程,很快就到了,来到山下,就看到山腰间围上了一片一片的白云,是仙人踏下的云头,还是仙女丢下的丝巾?都不是,是山村的杏花开了。“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我们来得正是时候。
但是山上的杏树是近几年村民才种下的,不能和大洼那山沟里的老杏树相媲美。那是栽了几十年的杏树,那里的杏花开得繁茂,有看头。山上的杏花和大洼杏花村里的杏花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
转过小山继续前行,在杏花村一处宽阔的地方,泊了车,抓起相机,提着包,仨人一群俩人一伙地前往杏树林。包里盛着饭,我们每人准备了鸡蛋、面包、煎饼和咸菜,准备坐在杏树林里,闻着杏花的香味就餐的。岂不闻“秀色可餐”也?
穿过几间瓦舍,一片无边无际的杏树林出现在我们眼前,一片白色的花朵在向我们招手。走进杏树林,我们顿时感觉自己被杏花的海洋淹没了。“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正见盛时犹怅望,岂堪开处已缤翻。”一树一树的杏花张扬在枝头,肆无忌惮地笑着,好像在比谁笑得灿烂。谁说冬天的雪花逝去了呢?这不是在杏树的枝头重现了吗?这就是一场杏花雪啊!这是一匹望不到边的银色的绸缎啊!看那里,那是一群敷了白粉的素衣女子,还是身披银色战袍的士兵?直看得我们心花怒放,胆战心惊。
且不管它是什么的化身,现在它们就是花,杏花!它们就是杏树!而且是一棵棵大杏树!饱经风雨的树!看那树干多粗!足有一个大瓷碗碗口那么粗。看那枝叶多茂盛!在这贫瘠的山沟里,乱石纵横的地方,得长多少年才能长成这么粗壮的杏树啊?面对风雨雷电的摧折,牛羊的啃噬,时间的锤炼,几千个日日夜夜的煎熬,它们携起手来,并肩战斗,抗击着外来的打击。它们身后的大山,无疑为它们遮挡了许多风雨,又有村民的爱护,所有这一切,使得它们成长起来,壮大起来,成为一片远近闻名的春天靓丽的风景。这里发表着杏树的宣言,这里开满春天的话语,这里隐藏着生活的真谛。生活在这个地方的杏树是有福的,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们是有福的。地里有劳作的妇女,还有老农,他们的脸上布满皱纹,但是精神都很饱满。是不是拜这里的杏花所赐?
走进一株杏树,凑近枝头粉白色的杏花闻一闻,一股清香从鼻孔直钻入肺腑,这是春的气息吗?杏花分为五瓣,中间是黄色的花蕊。闻着香味,忍不住摘一朵尝一尝,初始甜丝丝的,尝到花蒂部分的时候,涩涩的。正所谓“花甜蒂苦”,那甜处原是从苦处化来,这正如生活,生活中的甜,不也是克服了生活中的苦才得来的吗?工作上得来的荣誉,不也是付出了汗水克服了困难才得到的吗?“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上甜?”《菜根谭》上说:“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无论帝王将相,企业家名演员,无数成就大业的人,都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即使是平民百姓,难道不也要经历一些苦难的磨练吗?想到这里,生活中经历的许多苦楚,似乎在这一刻都释然了。
已近12点了,随来的两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早嚷着“肚子饿了!”于是大家分散在一棵大杏树下的岩石上,打开包,取出带来的食品,开始就餐。大家互相让着带来的饭食,交流着品尝,也交流着感情,如同一家人。远古时代的人们,也是这么席地而坐就餐的吧?
忽然,杏树林前的瓦舍间走出两个十二三岁的女孩,一高一矮,高点的着牛仔裤,浅色上衣,矮点的着红色上衣,青裤,是两个小仙女吗?每个人的身后还跟着一条狗,一大一小,大狗黄毛,模样有些像狐狸,小狗纯黑,才两拃长的样子。她们分明也看见了我们,却不管我们,径直向我们身边的一条小路走过去。走近了,才发现“牛仔裤”后面的裤兜里还插了一个小铁铲子,显然是挖野菜用的。走在崎岖小路上的她们,像一队蹦蹦跳跳的春天的音符。
两个小男孩看到那只小黑狗,像发现了新奇的玩具,忘记了正在吃饭,不约而同地跑上去,一个先抱住了小狗,另一个就去抚摸小狗身上的毛。奇怪的是那只小狗,一点反抗的意识都没有,对两个孩子的玩耍完全配合,充满了友谊和关怀。小孩,小狗,如此的和谐,让我颇为吃惊。为什么人长大了,失去了天真童真,才叫做成熟?就连狗长大了,也不可爱了呢?为什么中老年人,那么喜欢回忆童年?就像春天过去了,总喜欢回忆春天?一只蝴蝶从我眼前飞过去,使我陷入了对青春的回忆。人过四十,本属不惑之年,心里却常常莫名地纠结。其实何必纠结?顺应年龄,顺应生活,适应环境,才是明智的选择。
一阵清脆的山鸡的叫声,让我回到了现实,抬头看时,一只美丽的山鸡展开彩色的翅膀,从山坡上飞过,眨眼间不见了踪影。
觅春杏花村,我仿佛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春天。天长地久春不改,暗香疏影驻春台。我们的春天逝去了,孩子们的春天正青青。
【作者简介】王相理,笔名:王小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演讲学会会员,临沂作协理事,有数百篇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发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唐山文学》《辽河》《齐鲁周刊》《润文摘》《山东教育》《山东法制报》《临沂日报》等几十家报刊。